ATM科學版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顧名思義就是異步傳輸模式,就是國際電信聯盟ITU-T制定的標準,實際上在80年代中期,人們就已經開始進行快速分組交換的實驗,建立了多種命名不相同的模型,歐洲重在圖象通信把相應的技術稱為異步時分復用(ATD)美國重在高速數據通信把相應的技術稱為快速分組交換(FPS),國際電聯經過協調研究,于1988年正式命名為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 技術,推薦其為寬帶綜合業務數據網B-ISDN的信息傳輸模式。
定義——ATM是一種傳輸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信息被組織成信元,因包含來自某用戶信息的各個信元不需要周期性出現,因此這種傳輸模式是異步的。
ATM信元是固定長度的分組,共有53個字節,分為2個部分。前面5個字節為信頭,主要完成尋址的功能;后面的48個字節為信息段,用來裝載來自不同用戶,不同業務的信息。話音,數據,圖象等所有的數字信息都要經過切割,封裝成統一格式的信元在網中傳遞,并在接收端恢復成所需格式。由于ATM技術簡化了交換過程,去除了不必要的數據校驗,采用易于處理的固定信元格式,所以ATM交換速率大大高于傳統的數據網,如x.25,DDN,幀中繼等。另外,對于如此高速的數據網,ATM網絡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業務流量監控機制,對網上用戶數據進行實時監控,把網絡擁塞發生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對不同業務賦予不同的“特權”,如語音的實時性特權最高,一般數據文件傳輸的正確性特權最高,網絡對不同業務分配不同的網絡資源,這樣不同的業務在網絡中才能做到“和平共處”。
ATM的一般入網方式中,與網絡直接相連的可以是支持ATM協議的路由器或裝有ATM卡的主機,也可以是ATM子網。在一條物理鏈路上,可同時建立多條承載不同業務的虛電路,如語音,圖象,文件傳輸等。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