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大批私田,井田制逐漸被破壞。各諸侯國為了增加收入,相繼進行改革,逐漸廢除井田制下的力役地租,承認私田的合法性,改為征收田賦。在這種情況下,度量衡的需求日增,其制度也漸趨完備。戰國時期,封建生產關系在各諸侯國先后確立。為了便于商品交換和征收賦稅,度量衡的應用更為廣泛,制度也趨統一。齊國的陳氏在奪取政權后,把容量單位制由四進位改為五進位,并制發了標準量器。現存的子禾子銅釜,器上有銘文,記載了明確的計量制度和管理措施,是有關度量衡制度研究的珍貴文獻。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在“開阡陌封疆”,徹底廢除井田制的同時,進行度量衡方面的改革,擴大了畝積制,行“平斗桶、權衡、丈、尺”之法,
并在公元前344年頒發了標準量器——商鞅銅方升。商鞅頒行的度量衡制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全國度量衡打下了基礎。陜西出土的高奴禾石銅權,據始刻銘文可知,為戰國時期的秦國所制,但是在秦統一后繼續沿用,并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紀元年又兩次加刻詔書予以驗定,反映出自戰國時的秦國至秦朝統一,其衡制長期保持穩定。這也是各諸侯國之間為便于彼此的貿易交往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迄今為止,東周的尺度尚屬少見,量器和衡器的發現則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