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各諸侯國鼓勵發展蠶桑和絲綢的生產,加上鐵器的推廣使用促進了手工業機具的不斷革新,絲織技術迅速提高,絲綢的品種也更加豐富多樣,成為中國絲綢史上的重要發展時期。古代總稱絲綢為帛或繒。考古發掘所見的東周絲綢大致有絹、紗、綈、縑、縐、羅、組、絳、綺、錦、繡等品種。目前考古發現的絲織品多屬戰國時期。絲織品主要出土于楚墓,這是
由于南方的地理條件和氣候有利于絲織品的保存。實際上,根據文獻記載,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絲織業東周時期也很發達。春秋絲綢迄今見于報道的考古發現尚不多。有關戰國絲綢的考古資料比較豐富,見于報道的出土地點主要在湖南和湖北。1982年發掘的湖北江陵馬山1號戰國中晚期楚墓,出土大量完整的絲織品,種類繁多,色彩斑斕,幾乎包括東周時期絲織品的全部品種,是東周絲織品的一次最集中的重要發現。出自棺內的衣衾共19件,此外還有巾、鏡衣、囊、枕套、棺套,以及木俑身著的衣裙等。絲織品的種類有絹、綈、紗、羅、綺、錦、絳、組、繡等。絲織技術水平之高,令人驚嘆。絹在戰國絲綢中用量最大,其織造技術不斷提高。馬山1號墓的絹,經緯密度最大的達到每平方厘米158×70根,比春秋時期的絹更為細密。染色絹的品種較以前也有所增加。馬山1號墓絹的顏色多達6種。錦是楚國絲綢最富特色的種類之一。
馬山1號墓的錦種類很多,二色錦有塔形紋錦等6種,三色錦有舞人、動物、紋錦等3種。舞人、動物、紋錦的紋樣橫貫全幅,織造時使用143個提花綜,充分反映當時已有相當先進的提花織機和嫻熟的織造技術。綈、組、絳是戰國時期出現的絲綢新品種。緯線起花絳和針織絳是戰國絲織技術的重要創新。馬山1號墓中出土的絳數量較多。針織絳帶結構復雜,除橫向連接組織外,還應用提花技術,編織方法巧妙,把我國針織技術起源的歷史提前到公元前三世紀左右。楚國的刺繡絢麗多彩,代表了楚國絲綢的最高水平。刺繡多以絹為地,以羅為地者也偶有所見。馬山1號墓的21件繡品,花紋各不相同。針法雖比較單一,但鎖扣十分均勻、整齊、線條流暢。較多地運用改變線條方向、排列方式、稀疏密度的方法來表現各種禽獸的細部,突破了單調、呆板的傳統,給人以生動、多變之感。刺繡紋樣的構圖講究對稱平衡,動靜結合,色彩搭配適當。圖案的內容充滿神話色彩,鮮明反映了楚文化浪漫主義的特色,對后世刺繡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