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的飛機(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斗機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有動力的飛機誕生了。當設計、制造和試飛者萊特兄弟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時,他們決想不到一種新的戰爭武器將由此問世。
飛機出現后最初前十幾年,基本上是一種娛樂的工具,主要用于競賽和表演。但是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這個"會飛的機器"逐漸被派上了用場。先是用于偵察,為陸軍部隊作耳目;繼而裝上機槍,專門進行空中格斗;后來又帶上炸彈,去轟炸敵方的地面陣地;此外,有的飛機專門執行對地面部隊攻擊的任務。這樣,在大戰的硝煙中,誕生了一群"鐵鳥"──偵察機、戰斗機、轟炸機、強擊機和教練機。飛機就這樣和戰爭結下了緣份。
第一次大戰初期,參戰各國約有飛機1500架,而到戰爭末期,各國在前線作戰的軍用機達到8000多架。4年中,交戰雙方用于作戰的飛機有十幾萬架之多,說"戰爭是軍用機的催生婆"一點兒也不過份。
在戰爭中,飛機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如速度在1914年時一般是每小時80~115公里,4年后增至180~220公里;飛行高度從200多米提高到8000米;飛行距離從幾十公里增大到400多公里。大戰初期飛機的重量只有幾百公斤,到大戰后期,有的戰略轟炸機如英國的漢德萊佩季
V/1500,總重約 13600公斤,最多可裝彈3400公斤。
在戰爭開始時,飛往敵方陣地上空進行空中偵察是當時軍方使用飛機的主要任務。為了阻止對方飛機執行這一任務,一種可從事將敵機驅逐出己方陣地上空的作戰飛機應運而生,當時稱為驅逐機。后來發展成為戰斗機或稱殲擊機),飛行性能和作戰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可執行近距支援、空中格斗等更復雜的空中作戰任務,因此驅逐機是戰斗機的前身。
早期可執行驅逐任務的是一種推進式螺旋槳飛機,在機頭戲機身前部裝有機槍,螺旋槳在后面不影響機槍射擊。這種安裝了武器的飛機,不僅可執行空中偵察任務,一旦遭遇敵機后可將其驅逐出己方陣地上空。由于它一舉兩得,因此一經問世便開始生產,陸續投入前線使用,典型飛機有法國的法爾芒F.20和英國的F.E.Zb等。這些飛機多采用推進式設計,前后有兩個座位,駕駛員在后座,觀察員兼射擊手在前座,一般配備一至兩挺機槍。不過采用推進式設計的飛機,雖然便于安裝武器和進行射擊,但機動性差,往往對付不了較為靈活的拉進式偵察機。
法國的一個飛機設計制造家索爾尼埃和一名叫加洛斯的飛行員經過共同研究,提出在槳頁后面安裝鋼制楔形偏導板,以擋開擊中的子彈。1915年4月1日,加羅斯駕駛著一架裝有這種偏導板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曾與四架德國的"信天翁"偵察機相遇,加羅斯開槍射擊將一架德機擊落,到同年4月18日以前加羅斯共擊落了四架敵機,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王牌。事實證明在槳葉后安裝偏導板是有一定保護效果的。
加洛環胡駛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被航空史上認為是第一種可有效進行空戰的飛機,從此一個新的機種--驅逐機誕生了。德國飛機設計師安東尼·福克及他的同伴們對該機上的偏導板進行了仔細分析研究,并由此受到啟發,發明了使用凸輪的射擊同步協調器,在作戰中發揮了很大作用,一時間德國人完全控制了天空,歷史上稱這一段為"福克災難"。
這些福克飛機編號為福克E,有多種型別。它們都采用正常布局的中單翼,有張線加強,機翼展弦比不大,機動性較好,機槍裝在機頭上部,易于瞄準射擊,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名的戰斗機。
為了對抗福克飛機,盡管沒有射擊同步協調器,英法還是想了許多辦法。法國的紐堡11是一種單座雙層翼飛機,下層翼較上層翼略短,全機主要重量集中于重心部位,機槍裝在機頭上方,裝一臺9缸氣冷活塞式發動機,爬升速度快,機動靈活,具有良好的作戰品質。德·哈維蘭D.H.2是一種推進式的雙翼飛機,機槍裝在機身頭部,不存在螺旋槳影響射擊的問題。斯帕德S.7是一種全新的飛機,機身技長,采用無上反角的矩形雙層翼,裝一臺V形8缸水冷式活塞發動機,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操縱性,尤其是速度和爬升性能突出,是一種很受飛行員歡迎的作戰飛機。
由于戰爭的需要,使參戰各國加速了作戰飛機的研制和生產。到1917年時,英國先后推出了SE.5、"駱駝"F.l和布里斯托爾F.2B等性能良好的戰斗機,法國則推出了斯帕德13新機型。這些飛機的陸續投入使用,該協約國的空中勢力得到了加強,逐漸恢復了空中主動權.直到一次大戰結束。
"駱駝"F.1是英國索普威斯公司研制生產的世界著名戰斗機。機頭采用了金屬整流罩,既可起保護作用,又有利于減小阻力。上翼平直,下翼略有上反,尾翼面積較小。機頭上方并列裝有兩挺機槍,火力較強。該機機動靈活,近距格斗性能特別突出,德國的著名王牌飛行員里希特霍芬就是被這種飛機擊落斃命的,但由于它采用的轉缸式發動機存在陀螺效應,加上在設計中強調格斗性能,因此顯得過于靈活而穩定性不足,飛行員如不注意便可能進入螺旋而失事,所以駕駛"駱駝"飛機必須十分小心。據統計,從1917年7月到1918年間月戰爭結束,"駱駝"戰斗機共擊落敵機1294架,創造了單機戰果的最好成績。
福克Dr.l是一種單座三翼飛機,1917年春試飛成功,同年末裝備部隊。它采用了上中下三層機翼,之間由兩根支柱連接,三個機翼的翼展從上到下依次遞減。機頭裝一臺110馬力的活塞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165公里/小時,機載武器為兩挺機槍。看起來這種飛機采用三層翼似乎比較笨重,但實際上該機機動靈活,轉彎和爬升性能都很出色,可以說是"駱駝"戰斗機的勁敵。德國的王牌飛行員里希特霍芬駕駛的就是這種飛機,曾創造過個人擊落飛機數量的紀錄,福克Dr.l也因此而聞名。由于里希特霍芬的座機全部涂成紅色,十分醒目,德軍稱它為"紅色男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戰斗機從誕生到發展,后成為戰爭的一支重要力量,使過去以海、陸為主的平面戰爭變成以包括空中在內的立體戰爭。飛機也從只能"登高望遠"的偵察機,發展成為可以進行格斗攻擊的戰斗機。到1918年機槍已經成為戰斗機的標準裝備,個別機種開始試裝威力更大的航空機炮,全金屬的單翼飛機也開始試飛試驗。格斗、護航和支援地面部隊的空戰理論和戰術已初步形成,制空機的爭奪對于獲取勝利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戰中的飛機|二戰中的飛機|戰后的飛機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