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行 星 的 由 來
從巡天觀測的照片中估計小行星的數目有近50萬顆,為什么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會有如此龐大的小行星群?關于這個問題有過很多猜測和假設。當1804年第三顆小行星被發現后,一位德國科學家假設火星和木星之間原來存在一個大行星,后來不知什么原因爆炸了,已經發現的三顆小行星就是它爆炸后的三塊大碎片。他預言一定還有許多小行星存在。進入
20世紀后,“爆炸說”重又引起某些科學家的重視。
另一種假設是“碰撞說”。這種假設認為,在火星、木星之間的區域,原來存在著幾十顆類似谷神星、智神星大小的“中介天體”。由于它們的軌道雜亂分布,在漫長的歲月中互相發生猛烈碰撞,碰撞碎裂形成了千萬顆小行星,而最早發現的四顆小行星則是碰撞事故的幸免者。
近20年來,關于小行星起源的假設又有了新的發展。新的觀點認為:小行星有與大行星一樣的形成過程,是從同一塊“原始星云”中脫胎而出的,只是大行星發展比較完全,小行星由于各種原因中途“流產”了,未能“發育”完全。小行星帶與土星環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類比的。這些假設都從某些方面解釋了小行星的起源,但又都存在很多問題。現在,越來越多的天文學家認為:小行星的起源是太陽系起源問題中不可分割的一環。這些小天體是太陽系中珍貴的“化石”,它們記載著行星形成初期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