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 蹤 的 “ 大 行 星
”
早在17世紀初,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在研究行星與太陽的距離關系時,注意到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出現了一個空缺。于是他斷言: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還應當有一個行星存在。1766年,德國的一位中學教師提丟斯(Johann
Daneil Titius)對行星與太陽距離的分布規律進行了研究,發現各個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遵循一定的規律,但是在火星與木星之間,這個規律被打破了。他認為其間應有對應天體存在。當時的柏林天文臺臺長波得(Johann
Elere Bode)更加仔細地研究了這個問題,并把它歸納成一個經驗公式,這規律被稱為“提丟斯-波得定則”。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發現天王星之后,人們發現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基本上符合“提丟斯-波得定則”。這一發現,極大地鼓舞了定則的支持者們,他們充滿信心的去尋找對應位置上的那顆行星。
1801年1月1日夜晚,這個天體被一位名叫皮亞齊(Giuseppe
Piazzi)的意大利天文學家無意中發現了。他把自己的發現報告給了天文界同行。波得在接到皮亞齊報告后,斷定其就是那顆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尚未被發現的行星。根據皮亞奇的觀測數據,當時年輕的數學家高斯(Car1
Friedrich Gauss)計算出了這顆新天體的軌道。這顆行星正好位于火星與木星之間,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27.7個天文單位,與“提丟斯-波得定則”規定的28個單位的位置幾乎完全吻合。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谷神星”。
發現谷神星大約一年后,人們又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發現了第二顆小行星--“智神星”,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和公轉周期幾乎和谷神星相同。接著又相繼找到了第三顆小行星棗“婚神星”,第四顆小行星--“灶神星”等。人們終于意識到,在火星與木星的軌道之間,并不是像九大行星那樣只存在一顆大行星,而是有一個小行星帶。在這個小行星帶中,存在著數以萬計、大小不一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