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與小行星碰撞地球說
大約在2億多年以前,地球是爬行動物的一統天下,其中恐龍家族又是這一統天下的赫赫霸主。種類繁多、身軀龐大的恐龍占據了當時的海洋、陸地和天空,那時,整個地球幾乎成了“龍”的世界。可是,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這些在當時不可一世的巨獸突然在短時期內全部消亡了,
與恐龍共同存在的生物中有70%也同時滅絕。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場全球性的災難?
今天的科學家們依據各種發現,對恐龍的滅絕提出了多種假設,如氣候大變動說,火山爆發說,哺乳類動物競爭說,超新星爆發說,小行星碰撞說等。
其中小行星碰撞說認為:大約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為千米左右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猛烈的碰撞卷起了大量的塵埃,使地球大氣中充滿了灰塵并聚集成塵埃云,厚厚的塵埃云籠罩了整個地球上空,擋住了陽光,使地球成為“暗無天日”的世界,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十年。缺少了陽光,植物賴以生存的光合作用被破壞了,大批的植物相繼枯萎而死,身軀龐大的食草恐龍每天要消耗幾百幾干千克植物,它們根本無法適應這種突發事件引起的生活環境的變異,只有在饑餓的折磨下絕望地倒下;以食草恐龍為食源的食肉恐龍也相繼死去。1991年美國科學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測得墨西哥灣尤卡坦半島的大隕石坑(直徑約180千米)的年齡約為6505.18萬年。從發現的地表隕石坑來看,每百萬年有可能發生三次直徑為500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更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概率就更小了。
小行星中真正可能對地球造成威脅的稱為潛在危險小行星。它們的軌道與地球軌道的最近距離小于0.05天文單位(約750萬千米),
直徑大于100米。據估計,潛在危險小行星約有近2000顆。
1997年1月20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使用北京天文臺60/90厘米施密特望遠鏡在興隆發現了一顆潛在危險小行星,
這是我國發現的第一顆近地小行星。其軌道與地球軌道的最近距離是0.0001天文單位(約15000千米),是當時的96顆潛在危險小行星中第三顆這么近的。盡管如此,它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至少在我們的有生之年)不會對地球構成真正的威脅。發現后引起國際小行星觀測者的極大關注,不僅成為當年被觀測次數最多的小行星,也是有史以來被觀測最多的暫定編號(1997-BR)小行星之一。
捷克天文學家對它的測光觀測得到其自轉周期33小時。美國Goldstone天線對其進行了雷達觀測。
如果小行星碰撞說是可能成立的假說,那么今后會不會再發生小行星與地球相碰撞的類似事件呢?人類創造的文明世界會不會被小行星撞擊而毀于一旦呢?人類怎樣才能對此防患于未然呢?這些都是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因而在積極探討的問題。
* 失蹤的“大行星”
* 小行星的由來 *
* 恐龍滅絕與小行星碰撞地球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