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月球(Moon)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天體。由于月球繞地球公轉,同時隨著地球一起繞太陽公轉,因此我們看到的月球亮度有周期性變化。月球的盈虧叫月相,月球的盈虧周期叫朔望月。
月球在環繞地球做橢圓運動的同時,也伴隨地球繞太陽公轉,每年一周。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月球總以相同的一面向著地球,這是由于月球自轉周期恰好和月球繞地球轉動的周期相等造成的。月球距離地球的平均距離為384,401±1公里。月球的直徑為3,764公里,約為地球直徑的3/11。月球表面面積大約是地球表面面積的1/14,比亞洲面積稍小。月球體積只相當于地球體積的1/49。月球質量約等于地球質量的1/81.3。月球的重力加速度為162厘米/秒2,為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
月球表面的地形主要有:環形山(月坑)、月海、月陸和山脈、月球表面輻射紋、月谷(月隙)。環形山是月面上最明顯的特征,數量非常多,總數達5萬多個;肉眼或用望遠鏡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稱為“月海”,它們是廣闊的平原;高出月海的地區稱為“月陸”,一般高出2~3公里,最高峰達9千米,比地球上的珠穆朗瑪峰還要高;月面輻射紋是一種以環形山為中心向四周延伸的亮帶,亮帶可以直穿月球上的山脈、月海或環形山,輻射紋長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環形山的輻射紋,最長的一條達1800千米,滿月時尤為壯觀,其次是哥白尼環形山和開普勒環形山的輻射紋,在地球上,即使用最普通的望遠鏡,也能清晰地觀測到那些較大的輻射條紋;月面上一些彎彎曲曲的黑色大裂縫稱為月谷,最大的月谷是阿爾卑斯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爾卑斯山攔腰截斷,很是壯觀。
月球觀測的項目十分豐富,最普通的有月球表面結構觀測和月相變化觀測。
月球表面結構觀測:目視觀測月球表面結構最好不要選在滿月前后,因為這時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它光強刺眼,細節不清。而應選在弦月前后,這時月光嫵媚,立體感強。只要一架5cm的小型望遠鏡就可觀測到月球表面的環形山、山谷、輻射紋等。觀測前最好先備一份比例尺小的月球全貌圖和比例尺大的月面特征詳細圖。
月相變化觀測:可直接用肉眼進行觀測,準備一張紙,可先畫上一個個等大的圓。農歷上半月可選擇在晚上8點左右觀測,下半月可選擇在早晨6點左右觀測,要仔細觀察,因為很容易與早晨的天空背景溶為一色,觀察多了,自然會發現一些規律,每次把看到的月相描繪在預先準備的紙上。要完成完整的月相變化圖,依他人的經驗一般起碼要3個月,注意堅持。
除此之外,還可對月球天平動、月球視直徑變化、月球“灰光”等進行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