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面積占地球表面的71%,如果將海洋中所有的水均勻地鋪蓋在地球表面,地球表面就會形成一個厚度2700米的水圈。所以有人說地球的名字起錯了,應該叫作“水球”。
從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到人類社會的形成,從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到科學技術發達的現代社會,人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水既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又是社會生產必不可少的物質資源。沒有水,就沒有人類社會的今天。
水與空氣、食物是人類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人體重量的50-60%由水組成,兒童體內的水分更高達80%。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但地球上的淡水資源只占地球水資源總量的3%,在這3%的淡水中,可供直接飲用的只有0.5%。所以說,水是人類的寶貴資源,是生命之泉。
自古以來人們就逐水草而居。
大約在50億年前的原始地球,天空烈日似火,電擊雷轟;地面熔巖滾滾,火山噴發。這種自然現象成了生命起源的“催生婆”。巨大的熱能,促使原始地球各種物質激烈地運動和變化,孕育著生機。
原始地球由于不斷散熱,灼熱的表面逐漸冷卻下來,原來從大地上“跑”到天空中去的水,凝結成雨點,又降落到地面,持續了許多億年,形成了原始海洋。
在降雨過程中,氫、二氧化碳、氨和甲烷等,有一部分帶入原始海洋;雨水沖刷大地時,又有許多礦物質和有機物陸續隨水匯集海洋。廣漠的原始海洋,諸物際會,氣象萬千,大量的有機物源源不斷產生出來,海洋就成了生命的搖籃。
“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而蛋白體主要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蛋白質和核酸等有機物,在地球早期的原始海洋中,與水渾然一體,經過億萬年的發展和聚合,又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形成了“團聚體”的多分子體系,它們周圍產生了一層“界膜”,與水分隔開來。獨立出來的多分子體,從環境中吸收物質,擴充和改造自己,同時排出“廢物”,使自己的化學組織部分不斷自我更新。這樣,它們就從無生命的領域跨入了生命領域,生命宣告誕生了。
五十年代中期,一個叫米勒的做了這樣的試驗: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把甲烷、氨氫和水汽混合成一種成分和原始大氣基本一致的氣體,放入真空的玻璃儀器中,模仿原始地球的雷電條件,連續火花放電,結果得到了幾種復雜的有機物——氨基酸。同時,用紫外線照射也能得到有機化合物。我國科學家于1965年在世界上首先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質——胰島素,這是我國在探索生命起源的征途上的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