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運輸樞紐--泰皇島港
秦皇島港位于渤海遼東灣西側,河北省濱海平原的東北側,靠近萬里長城的東端,地處山海關內外要沖,位于秦皇島市管轄范圍內。
秦皇島港口對外交通發達,集疏運條件優越。鐵路有京山、沈山、京秦鐵路干線直達港口。公路通過城市集疏港道路與102、205國道相連,可直達北京、天津、沈陽等地。航空方面已開辟有北京、廣州等地多條航線。鐵嶺一秦皇島輸油管線直通港口。海上運輸可到達全國沿海各港口。秦皇島港目前與世界上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港口通航,先后開通了至香港、日本、韓國等4條集裝箱班輪航線。先后與日本的苫小牧港、澳大利亞的紐卡斯爾港結為友好港。
秦皇島港地處華北、東北兩大經濟區的結合部,是我國煤炭、原油運輸的主要港口,也是其他進出口貨物的集散口岸,有能源運輸樞紐之稱。近年來秦皇島港正在發展成為多功能、綜合性、現代化的港口。
 |
不夜的港灣--秦皇島港 |
秦皇島港演變形成的歷史源遠流長,但在現港址建筑鋼筋混凝土結構碼頭,開辟商港,則只有不到100年的歷史。秦皇島港港闊水深,不凍不淤,是少有的天然良港。早在公元1898年,清朝政府借款自造碼頭,宣布秦皇島辟為通商貿易口岸。當時以輸送煤炭為主,輔以運送旅客和雜貨。秦皇島港因其獨特的優越條件,使得侵略成性的帝國主義相繼侵入。1900年10月,八國聯軍全面侵占了秦皇島沿海地區,英國以“開平礦務有限公司”的名義在倫敦登記注冊,騙取了對秦皇島沿海港灣的統治權,占領秦皇島40多年。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秦皇島港被日本帝國主義強行接管。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帝國主義為了掠奪中國的礦產資源和滿足軍事運輸的需要,筑起了2座防波堤兼作碼頭,形成了今日秦皇島港西港區大小碼頭l一7個泊位的格局。
解放后,秦皇島港先后經歷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改造、擴建,先后建成多個深水碼頭泊位。到1975年,碼頭岸線總長由1972年的1297米增加到2592米。改革開放又使港口建設躍上一個新臺階,港口技術設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港內鐵路由44千米增加到160千米,港口固定資產增加了近8倍。
秦皇島港是目前我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也是我國主要對外貿易綜合性國際港口之一。煤炭輸出量約占全國沿海煤炭輸出量的70%以上,在保證我國北煤南運和煤炭外貿出口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港口現有陸域9(千米)',港口水域6l(千米)',錨地54(千米)',港口岸線6275米,其中生產用碼頭岸線總長5516米。據1990年統計,秦皇島港擁有生產用泊位2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22個。 秦皇島港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制定了“八五”至2000年發展規劃,努力向多功能、現代化的方向發展。近期將續建一批大型泊位,2000年以前,港口還將規劃在東港區建設木材、礦石、水泥及液體化工碼頭。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