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打撈
1963年,在西班牙東海岸地中海的海灘上,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游人漫步在明媚的春光中。突然,天空中轟的一聲,一顆巨大的火球從天而降。原來這一天駐歐美軍舉行空軍訓練,一架KC-125空中加油機在給B52轟炸機空中加油時,因摩擦生電引燃了機上的燃料,兩架飛機同時起火,飛行員緊急跳傘,飛機墜毀在海邊附近 。令人震驚的是,B52轟炸機帶有5顆氫彈,它們的威力相當于100萬噸TNT炸藥!
 |
載人潛水器 |
這一消息激怒了西班牙的老百姓:“氫彈爆炸整個西班牙都要完蛋啦!” “叫他們馬上把氫彈弄走!”
五角大樓連夜召開緊急會議,然后指示駐歐海軍部隊立即出動,千方百計找回丟失的氫彈。海軍派出部隊和各種艦艇及蛙人進行搜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一個村子附近的海邊找到了3顆,在一片海灘中找到了第四顆,但就是找不到第5顆。
于是,人們議論紛紛:“蘇聯(lián)間諜穿了潛水服把它撈走啦!”“國際恐怖組織派蛙人偷走了!”“氫彈正在嗒嗒響,隨時都可能爆炸!”
在萬般無奈下,海軍只好求助于剛剛制成的阿爾文號載人潛水器。阿爾文號看上去像一艘微型潛水艇,但它前面裝有一個長長的機械臂,并裝備有各種傳感器。
阿爾文號慢慢地沉入漆黑的海底,它頭部的探照燈照亮了前方幾十米處的海水,由于潛水器和探照燈都靠電池供電,它的工作時間受到限制,需要經(jīng)常升出水面更換電池。經(jīng)過十幾天緊張地搜索,終于在850米深的海底找到了最后一顆氫彈。可是氫彈降落傘的傘繩與海底的水草緊緊纏繞在一起,無法把它解開,如果硬拉又怕引起爆炸。阿爾文號只好把氫彈周圍的情況拍攝下來,帶回去研究對策。
打撈指揮中心接到報告后,調(diào)來了名叫“科夫”的有纜遙控水下?lián)屝捃嚕@是一臺遙控水下機器人,它長5米,重1400公斤,身上裝有4個浮筒,它還裝備有攝像機和探照燈,以及打撈和修理沉船用的巨大的機械手。科夫根據(jù)阿爾文號的情報找到了失落的氫彈,然后在水面母艦的遙控下準確地測出了氫彈的位置,再用它的機械手牢牢地抓住它,穩(wěn)穩(wěn)地托著它離開了海底,緩緩地升到了海面。氫彈終于被找回來了!科夫機器人立下了汗馬功勞。以后,“科夫”被作了進一步的改進,制成多種用途的系列產(chǎn)品,用來回收魚雷,打撈失事艦艇,安裝水聲傳感器等,直到80年代末它才退役。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