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最長的鐵路橋——鄭州黃河橋
1896年,清政府決定修建蘆漢(蘆溝橋至漢口)鐵路,1899年初,蘆溝橋至保定段竣工。1901年,蘆漢鐵路展建為京漢鐵路。1906年4月,京漢全線建成并正式通車。鄭州黃河橋是該線的最大橋梁,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最長的鐵路橋梁。
本橋位于今京廣線鄭州北30公里處的邙山頭,全長3015米,共102孔,為單線鐵路橋。設計載重等級約合E-35級。1903年9月開工,1905年11月15日竣工。工程造價庫平銀265萬兩,由比利時的公司承建,技術負責人是沙多。
鄭州黃河橋于1900年選定橋址,其北岸從沁河到橋址有大壩防護,南岸邙山頭土質堅硬,是河道的天然屏障。橋址處河槽寬3公里,比其他地方窄,河道也比較穩定。橋址選定后,又先后聘請德國、美國和意大利等國工程師進行了現場查勘。1901年完成定測,1902年開始設計。設計的橋長與河寬相同。在橋跨布置上,因河水分南、北兩槽,中間為一灘地,故設計兩側各為25孔31.5米的下承鋼桁梁(施工時改為北端26孔,南端24孔),中間為52孔21.5米的上承鋼板梁。基礎設計采用鑄鋼管樁,各樁在地面以上部分以鋼拉桿連成整體,增強穩定性。樁的上端套以特制的樁帽,樁帽上設置橋箱和支座墊梁等以承托鋼梁。全橋墩臺103個,其中承托鋼桁梁的為大墩,共50個,各由10根管樁組成;承托鋼板梁的為小墩,共51個,各由8根管樁組成;在桁梁與板梁之間為對渡墩,共2個,各由14根管樁組成。橋面線路為直線,平坡。
本橋于1903年正式開工,基礎施工先在灘地進行,水中墩施工安排在枯水季節,并采取開溝引水和利用河道多變的特點,盡可能避免在水中施工。橋上鋼梁就地拼鉚架設。
本橋建成后,多次遭到戰爭破壞,也多次被水害損壞,到1948年時,橋上只能通行小機車,列車需分解過橋,限速每小時5公里。以后經5次加固改造,并于1952年將全橋鋼梁均更換為前蘇聯制造的上承拆裝式鋼桁梁后,取消了限速。1960年鄭州黃河新橋建成通車,本橋轉為備用。
20世紀初期,在舉世聞名的“懸河”上,以兩年的工期,建成了這座長達3公里的鐵路橋梁,在當時的建橋史上是一個突破。本橋橋址的選擇,橋長的確定,都是正確的,但是,由于設計前對洪水沖刷認識不足,施工后又限于當時的設備和技術能力,造成了淺基,給運營養護帶來了長期的困難,足為后人借鑒。
采用氣壓沉箱建筑基礎的第一橋——灤河橋 舊中國最大跨度的鐵路橋——濼口黃河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