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利石屋周圍
后來,據1989年11月間蘇聯的《新聞周刊》報道:自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3年多以來,蘇聯專家學者做了工作總結,認為土地和農產品(尤其是牛奶)的放射性核污染水平未能降低。發現有的地區(如納羅季奇區)有大約半數兒童甲狀腺異常或淋巴腺肥大。成人癌癥患者成倍增加。先天性畸形家畜急劇增加。動植物體積竟變得比平常大3倍以上,以致出現“鼠大如豬”的景象,看那體態:行動敏捷,渾身灰褐,尖尖的嘴巴,硬硬的胡須,拖著碩長無毛尾巴,身體足足有3英尺長。核輻射使這里的動物,如狐貍、兔子、野豬,就連河中的游魚,也怪得不可名狀。事故后新長出的松針比通常的長,一些植物、花卉的苞蕾也異常肥大。在普里皮亞特市的一個大型溫室里培植的黃瓜,比通常的大2~3倍;這里培植的土豆種子具有抗病力強的特性。
全國100多個研究所的科學家云集于此。47國1200名科學家來訪,并建立了國際科研中心。
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發生后,為制止該電站第4機組廢墟中殘留的核燃料擴散,有關單位用厚厚的混凝土堆造了一個有復雜通風系統的多層大型建筑物,把第4機組的全部設施埋在其中,這個建筑物成了“石屋”。(新聞報道稱之為“石棺”) 但是,5年后,據美國《科學》周刊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就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后果,匯集了輻射科學家的評估后發表了一份報告,判斷污染區實際輻射水平低于前蘇聯專家的估計,同時責備前蘇聯政府采取了過于小心的防護措施。
這個被稱作“國際切爾諾貝利科研項目”的考察工作始于1990年,是應前蘇聯的請求而設立的。來自25個國家的約200名科學家和醫學專家集中調查了居住在污染區的82.5萬居民。
一年后的傷亡統計
生物基因發生變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