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災害現象
1815年,歐洲坦博拉火山爆發,向天空噴射出大約100立方公里的煙塵,并且漂浮了近兩年的時間,使當時的歐洲出現寒冷的夏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漢堡和德累斯登兩城市被轟炸后形成像龍卷風樣的熊熊大火;日本廣島、長崎被原子彈襲擊后的天昏地暗,大氣透明度降低4萬倍,造成了白天的“黑夜”。
這一切歷史上發生過的大事件,人類記憶猶新。
對于核戰爭的后果,不僅要從核彈頭的當量大小對之作出估計,還要看核爆炸發生的地點。而現代大城市恰恰就是核攻擊的主要目標之一。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一次大規模的核交戰,將立即消滅11億人,受重傷的人數也大致相同。而這種災難僅僅是一個開端。
 有關專家把核戰爭可能對氣象產生的惡劣后果看得尤為嚴重,以前所估計的其他長遠影響與之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他們說,經過最周密思考的推測表明,在可以想見的影響中,一次大規模的核戰爭將對地球上的生物界和無生物界發生6500萬年以來最大的破壞。
學者們根據對火星上發生的沙暴的研究以及對地球上恐龍滅絕原因的探索,綜合近現代歷史上發生過的現象記載,建立了一組核戰場對地球氣候影響的模型,利用這些模型所計算的結果來預測一場核交鋒后地球上的氣候變化。結論是:一次核戰爭最有可能的后果是導致一場氣候上的大災難。
跨越意識形態的討論
煙云籠罩下的黑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