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原子范圍是微觀世界,在微觀世界的運動規律是不能用宏觀世界的經典電動力學去解釋的。 量子理論以前的經典物理科學是建立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準確測量和分析的基礎上的,人們相信這種測量是確定的,因而客觀世界也是確定的、可準確量度的,但20世紀出現的量子力學粉碎了人類的這種自信。 玻爾提出的原子結構學說,要比盧瑟福更前進一步。他畫出了氫原子的模型,有一個電子圍繞著原子核旋轉。他運用德國人普朗克發表的“量子論”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普朗克的概念是這樣的:任何一種能量都不是連續的,它是以特定的量,成批被放出或被吸收的,這種特定的量稱作“量子”。普朗克認為圍繞著氫原子旋轉的電子也能沿著一系列軌道中的一個軌道旋轉。如果電子失去相當于一個量子的能量,它就從外層軌道移向內層軌道,相反,如果電子得到一個量子,它就從內層軌道移向外層軌道。玻爾將這些理論納入自己的原子模型,他認為普朗克提出的能量量子化概念也適用于原子系統中,原子中的電子,只能處在一系列能量分立的穩定態中,處于穩定態上的電子,不能像經典電動力學所預言的那樣連續地放出某種輻射。玻爾的再一個假設是電子可以從一個穩定態過渡到另一個穩定態,這個過程伴隨著光的吸收或光的發射。 從此以后,人們對微觀世界的描述,就把它想像成為“具體真實”的原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