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后的暫時平靜
從科學家來說,似乎正在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相當一段時期的封閉狀態中解脫出來,在世界舞臺活動。用中國“長征”二號E火箭發射美國制造的“澳星B3”通信衛星,在中國的大亞灣核電站引進西方的核技術,中國也向巴基斯坦出口30萬千瓦的核電技術,等等。表明了科學家的國際合作對推動世界經濟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的世界經濟技術是一個開放性的系統,任何一個地方的騷動常常會給國際關系帶來影響以致世界性的震蕩。在這個包括核技術、電子技術、空間技術等在內的高技術手段十分強大,地球變得狹小,相互關系越來越密切的國際中,采用和平的語言較能溝通彼此的立場和感情,企圖訴諸武力達到目的多數情況下難以得逞。因此,和平共處與生存發展,成了核時代的基調。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冷戰狀態持續達40多年,核武器成了對立各方手中的王牌。1957年10月1日,美國B-52轟炸機開始作不間斷的警戒飛行,攜帶核武器的飛機每天24小時巡回飛行,以防止前蘇聯的所謂“進攻”。直到1991年9月27日,美國總統才宣布,決定解除B—52轟炸機的戒備狀態。
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領導人宣布,蘇聯不復存在,同時宣布,一個新的獨立國家聯合體將向前蘇聯的各共和國敞開大門。
冷戰已經失去目標,意味著冷戰的中止。
人們正在面臨一個多極世界,而多極紛爭的格局倒是世界史中的常規現象。
北京時間1994年8月28日7時10分,我國“長征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把美國休斯公司制造,澳大利亞澳普圖斯公司所有的“澳星B3”通信衛星送上預定軌道。
國際局勢變化多端
核國家在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