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的歷史作用
日本投降過程中,雖然不能否定蘇聯出兵中國東北也起了作用,但其時機的選擇也正說明了原子彈的作用。
1945年7月英、美、蘇波茨坦會議以前,美國曾爭取蘇聯從速參加對日作戰。但蘇聯政府正在莫斯科用對日本參戰為條件要中國政府代表接受嚴重損害中國領土主權的雅爾塔秘密協定,中蘇談判迄未達成協議。
此時,美國因原子彈試驗成功,與英國商定在使用原子彈之前,對日本作最后警告。7月26日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日本卻置之不理。8月6日上午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了原子彈,又發表了總統的廣播聲明,強迫日本投降。無疑,這些對日本的即將投降和蘇聯立即對日宣戰都起了決定性的影響。8月8日下午,日本天皇聽取了原子彈轟炸的情況及不投降的后果等報告,表示應迅速結束戰爭,實際已決定投降了。
與此同時,莫斯科時間8月8日下午5時(東京時間8月9日零時),蘇聯外長在莫斯科比原通知提早3小時召見日本大使,通知他8月9日零時起蘇聯與日本處于戰爭狀態,這意味著立刻對日作戰。這就說明,蘇聯政府認定日本即將投降,故立刻改變原來要到8月中、下旬及中國政府接受雅爾塔秘密協定等條件再對日宣戰的決定。
當然,在分析歷史時,還要恰如其分地認識原子彈的作用,不能過分夸大武器的歷史意義,不能把它看成是贏得抗日戰爭的決定性力量。我們認為原子彈僅在提前結束戰爭上起了作用。
從時間上說,在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的同時,蘇聯也于8月8日對日宣戰。8月 14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地向盟國投降。還需要指出,日本政府內部很久以前就開始醞釀這個問題。日本外務省一位官員回憶道:“對我們這些知道內幕的人來說,原子彈和蘇聯的進攻,都沒有在本質上改變戰爭的進程,就是沒有原子彈的懲罰和蘇聯進攻的震動,我們也確實會在一定的時候投降的。然而,原子彈和蘇聯的進攻促進了我們的投降。”此雖為事后話,但確實反映統治集團中一部分人是看到了他們的必敗命運的。因為這時日本的狀況日益惡化。60個主要城市已經癱瘓,一切物資已無法進口,重工業大半已被迫停產,而最匱乏的是燃料,已無法按計劃進行常規的空中作戰,彈藥已沒有庫存。
但毫無疑問,原子彈為提前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侵略戰爭作出了貢獻。
原子彈的歷史作用要予肯定。當然,歷史不應該重演,這樣的作用恐怕只能有一次,我們希望這是最后一次。
誠然,兩次原子彈襲擊的受害者大部分是日本的和平居民。但正如大多數人所知道的,日本的侵略戰爭是全國總動員的,而盟國的對日應戰也只能是總體戰爭。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評論家認為,平民和士兵沒有區別。在猝不及防的核災難中,日本民眾默默地忍受了一切,他們忍受戰爭幾乎到了令人痛心的地步。據日本一年后宣布的統計數字:廣島原子彈造成118661人死亡。長崎原子彈當即造成死亡74000人,重傷75000人。
原子彈在日本上空的爆炸帶來的災禍,無疑會使日本人民從此覺醒,喚起民族的民主精神,壞事就變成了好事。
原子彈引發的恐懼
記住吧,歷史的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