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彈引發的恐懼
原子彈轟炸日本之前的1945年6月1日,致美國陸軍部長的著名的《弗郎克報告》,就已經告誡過美國政府使用原子彈將會帶來可怕的核軍備競賽的后果。報告指出:“我們強調如何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應該當作長遠的國家政策的問題來考慮,而不應是一種軍事上的權宜之計。”后來西拉德回憶這期間的活動時寫道:“羅斯福總統去世后,也就是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實驗的六星期之前,我設法與白宮聯系并被介紹會見了貝爾納斯先生。當時,貝爾納斯先生非常關心蘇聯在歐洲的影響的擴大。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都已經在蘇聯控制的陰影之下。貝爾納斯對蘇聯的擔心,我完全同意,但是,他認為我們擁有和顯示原子彈將能使蘇聯在歐洲更規矩一些這個觀點,我卻不能贊同,把政策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之上,我幾乎不能想象比這更錯誤和更不幸的做法了。幾個星期后,當我知道他成了我們的國務卿時,我感到十分沮喪。”
在美國科學家內部,有反對的也有主張使用原子彈的。美國政府最后決定使用原子彈,當然會有上面所提到的政治需要的考慮。
杜魯門對斯大林的暗示,貝爾納斯的看法……這一切說明,原子外交是冷戰的核心內容,核軍備競賽從這個時期已經開始了。無疑,原子彈為戰后帶來了許多消極后果。
但是原子彈在提前結束戰爭,避免更大犧牲方面確實是起了重要作用的。原子彈不僅是一種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它還是一種心理武器。1945年3月,美國空軍在東京地區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燃燒彈襲擊。這次襲擊,比廣島的核打擊造成了更大的損害,帶來了更多的傷亡。數百架轟炸機參與,投擲了數百噸燃燒彈。相繼類似的襲擊燒光了日本城市面積的一大部分,而日本人卻繼續戰斗。8月6日,B—29轟炸機在廣島投擲了一顆原子彈,8月9日在長崎投擲了第二顆。日本即宣布無條件投降,戰爭就結束了。這是他們對“還有更多的原子彈”所引起的恐懼,原子彈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當時,有一個盛傳的關于“原子彈炸東京”的謠言,就很說明日本人此刻的心理狀態。
1945年8月6日,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爆炸以后,人們紛紛猜測,下一個目標是哪里,夾著恐怖色彩的謠言四起。其中有一股“風”是:第二個輪到東京。“原子彈炸東京”真有其事嗎?美國計劃中的目標有過多次修訂,而從未把東京列入原子彈攻擊目標,但謠言卻事出有因。
廣島被炸第二天,一架美國戰斗機在大阪附近被擊落,一名中尉飛行員被俘。
日本的一位失去常態的將軍主審這名美國飛行員。由于中尉對原子彈一無所知,所有的問題,尤其是關于炸彈的性能和下一個目標,根本答不出來。日本將軍怒起拔出戰刀威脅那個美國中尉。實出無奈,俘虜只得胡諂了一通:正負電子分開存放于箱子里,扔在空中重新結合就發生強烈爆炸。 這套鬼話居然唬住了日本將軍,他悄聲問俘虜:“下一個目標是什么地方呢?”那個美國飛行員索性隨口說了一句:“大概幾天后就要炸東京。”于是,一場“逼供信”使“轟炸東京”之風得到了“證實”,一股強大的“恐懼沖擊波”,使東京全城陷入更深的惶惶不安和混亂之中。
為了紀念二戰勝利50周年,該博物館所能拿出供觀眾參觀的,也唯有該機的前機身及帶一個發動機短艙的部分機翼。名機殘缺,千古遺憾!
選擇原子彈投放目標
原子彈的歷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