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在我國古代是包含在被稱為“百越”、“金齒”的地域內,包括傣族在內的各個民族,13、14世紀前均無文字。元朝李京《云南志略》就記“金齒百夷,記識無文字,刻木為約”。對于刻木為約,《馬可.波羅行記.金齒州》有較詳細的描述:“彼等無字母,亦無文字,……土人締約,取一木枝,或方或圓,中分為二,各刻劃二三符記于上,每方各執一片,負責人償還債務后,則將債權人手中所執之半收回”。對于這種刻木為約在西雙版納的民族中還有延至近代的。基諾族每家都備有若干小竹片,刻上一小痕為“1”,滿10則刻一大痕。這些刻痕用于代表錢數、尺度和斤兩等,如記斤兩,則如數刻上痕后拴上實物,如棉花、包谷、花生等,以表示什么東西和多重,然后中剖為二,各執一半,以此為約,就像當今開發票一樣,不可假冒。
由于沒有文字,各種信息傳遞十分困難,有些民族就創造了“樹葉信”,也能達到簡單信息的轉達目的。克木人是居住在西雙版納中老邊境的熱帶雨林中的民族,他們每逢一些重大活動時都要差人遞送“樹葉信”通知親朋。而當接“信”后,對方無論路有多遠和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都要放下,按時赴約。芭蕉葉包樹皮和煙草,外加檳榔一串是婚事的請帖;芭蕉葉包樹皮、煙草加辣子是病危的通知;芭蕉葉包樹皮、煙草和雞毛,表示人已死,催去訣別;芭蕉葉包樹皮、煙草、雞毛、辣椒、火炭是戰爭警報。此外在“信”中或外面附有刻痕的竹片,則按刻痕數的要求,多少天內趕到。基諾族男女青年約會時也有借助于“樹葉信”的,即在先約定的地方放樹葉,情侶會根據樹葉的種類和片數,知道約會的時間和地點。傣族青年男女在熱戀后如有一方變心時,憤怒的另一方有時也會用芭蕉葉包黑線或木炭以及辣椒,請人送給對方,表示一刀兩斷,黑線或木炭表示對方的心已黑,辣椒則指對方毒辣。對于“樹葉信”中各種植物的花、果、枝和根等均有它的含義,各民族或某些人群,他們都有非常清楚,就象當代的“密碼”一樣,外人難以破譯。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