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歡樂的潑水節 |

|
傣族既是一個森林民族,又是“跟著水走”、“順水而行”、“依水而居”以及在歷史上“善種水稻”的“水的民族”。以西雙版納而言,雖然氣候上濕熱多雨,也有著名的“湄公河——瀾滄江”貫穿全境,以及有流沙河、羅梭江和南臘河等大支流,水資源可謂充沛。但是這些河流均低于壩區,“善種水稻”的傣族對它們只好望水興嘆,發展水稻生產,也只好依靠從山地熱帶雨林中流淌出來的成千上萬條箐溝的水。因而,從農耕開始至今,傣家人形成了“沒有森林就沒有水”的樸素自然生態觀。既“善種水稻”,又對“沒有森林就沒有水”有深刻認識的傣族,他們極少實踐“刀耕火種”,因為他們認識到“砍山三年富,山禿幾代窮”的道理。即使他們蓋房子需要大量的木材,他們也有鄉規民約,在規定的地方擇伐,使森林能為村社持續利用;即使他們日常生活需要大量的燒柴,也不“靠山吃山”,而是家家戶戶在村寨附近栽種薪材樹鐵刀木。這樣在山青水秀的傣鄉,他們的水稻生產就發展了一種獨特的“跑馬水”灌溉制度,利用溫度較低的箐溝水去降低酷夏稻田的高溫;利用森林溶在箐溝水中的營養去供水稻的生長,使在過去種“衛生田”也能獲得較高的產量。
 |
依水而居的水傣 |
西雙版納過去的最大土司“召片領”,他們擁有這塊土地的一切,“喃召領召”說的是山山水水都是他家的,并在其法典里規定:“種田必須有水渠”,設有各級的管理水資源的官員,稱為“板悶”。如在50年代以前,景洪有12條大水渠(悶),每條水渠流經若干個村寨,每個村寨供水多少都由“板悶”確定定量。每年種水稻前,都要將水渠維修,各村社負責本村范圍內的水渠維修,并由“板悶”用竹筏從上游往下游漂,竹筏在哪里被堵要由那里的村社返工,直到竹筏全線暢通無阻。分水時,“板悶”將竹筒分水器放在堵水壩上,田多、用水多的寨子的竹筒就粗。而村寨的溝水分配則在竹筒上開大小不同的洞,根據各戶田的多少分配水。當然,種田的農民是要納水租的,而分水器則由“板悶”管理,誰要破壞就要被罰款。而在分水時,有關村寨的頭人以及上一級的頭人也要當場監督。這是一套頗為原始又較有效的水資源管理方法。
 |
傣族村寨 |
對于居住在大平壩以外的傣族來說,村寨寨址的選擇與水密切相關。西雙版納地處熱帶、亞熱帶的紅壤和黃紅壤地區,土壤風化程度高,有機物礦質化快,土壤顆粒細小,有機物含量低,流失比較嚴重。因而,每年5—10月雨季的半年,河水混濁,不能飲用。傣族多選擇由森林中的小箐溝匯入大河的入河處為寨址,在由小箐溝沖積而成的小盆地上耕種,既可用小溝的水灌溉水田,更為重要的是小溝流淌出來的水四季常清,即使雨季也同樣清澈,可用于日常飲用和洗滌。他們有的用竹筒把水引進每家的陽臺,很早就用上了“自來水”。有些還引水為動力,作成水臼用于舂米,這種古老的“碾米機”如今在西雙版納仍可見到。西雙版納常年高溫,洗澡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古籍中記載“一日三十浴”雖有夸張,但足見其頻繁了。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