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博物館 > 人類與海 > 海洋自然災害與防范預報 > 海浪災害
自有海難記錄以來的200年間,全球已有100多萬艘大中型船舶遭受巨浪狂風襲擊沉沒。在古代,人們限于船舶性能、通訊條件、導航設備的不足,很難掌握海上巨浪的動向,出現重大海難事故是經常的。1281年仲夏元世祖忽必烈發兵10萬,派遺4400多艘戰艦,在與日本作戰途中,忽遇臺風巨浪,使所有戰艦全部翻沉毀壞,10萬軍隊活著回來的只有3人。即使現代各種航行條件都較完善的情況下,重大海難仍不可避免,近20年來,每年沉船事故平均242艘152萬噸,其中80%是狂風巨浪造成的。我國近海由災害性海浪引起的海難每年平均有70次,經濟損失每年約1億元,死亡約500余人。
1994年9月27日,在波羅的海上航行的“愛沙尼亞”號渡輪,遭巨浪襲擊沉沒的重大海難事故,是近年來最為引入注目的事件。該輪為1.5萬噸的渡輪,從愛沙尼亞的塔林駛往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載客1049名,渡輪駛出港口后不久,海面上就開始狂風大作,波高達6米的大浪接踵向渡輪撲來,雖然這不是最大海浪,乘客們已感到船只在劇烈搖擺和顛簸,在午夜時突然前艙門被大浪擊開,洶涌的海水向底艙的停車庫涌去,船體左舷急劇傾斜,咆哮的海浪撲向甲板,一聲巨響船體上的煙囪倒覆在水面上,船底頃刻朝天,隨即渡輪沉入80米深的波羅的海中。從發生險情到沉船僅15分鐘,人們只接到唯一的一個報警信號。渡輪翻沉時,鄰近的船舶和直升飛機先后趕到現場。由于夜晚大多數乘客已入夢境,毫無防備,有少數人穿了救生衣下到救生筏上,最終幸存者只有220人,遇難總數約8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瑞典人,這是二次大戰后歐洲發生的最大一次海難。 錨定在海底的近海鉆井石油平臺,也難以抗御險惡的巨浪,近十幾年因狂風巨浪平臺遭受翻沉事故也屢有發生,平均每年1-2座,最多的一年曾高達8座。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是1980年3月27日夜晚位于墨西哥灣的“基蘭”號石油平臺被波濤吞沒,遇難者達120多人。在我國海區,已有兩座石油平臺因巨浪分別沉沒于渤海和南海,“渤海2號"平臺于1979年11月在渤海航渡過程中被巨浪翻沉,死亡72人,僅2人生還;另一次是美國“爪哇海”號平臺,在南海鶯歌海作業時,遇到強臺風引起的8.5米波高的狂浪襲擊沉沒,平臺上中外人員無一生還。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因巨浪沉沒的石油平臺已達60余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