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存的第二空間

|
荷蘭西南部建造的防護閘 |
仔細觀察地形圖,大江大河入海口的地方,都有頂端指向上游的三角形沖積平原。這種江河泥沙淤積成陸的三角形平原,地理學上叫做“三角洲”。
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大多成為工農業高度發達的地區。世界第一大港荷蘭的鹿特丹,就坐落在萊因河三角洲上。中國的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上的城市;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則居于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現代黃河三角洲,是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改道從山東省利津入海以后生成的,只有l10多歲,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三角洲。現代黃河三角洲,以利津縣為頂點,像一把打開的折扇,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廣義的現代黃河三角洲,包括山東省東營市、濱州市的廣大地區。這里有我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勝利油田的新開發區--孤東油田坐落在黃河最新淤積的最年輕的土地上。三角洲不斷向海推進,使油田由難度極大的淺海開發變成難度較小的陸上開發。為加快開發黃河三角洲,山東省正在實施“黃河三角洲開發戰略”。隨著黃河水利的根治,東營市、濱州市經濟的倔起,黃河三角洲將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比翼齊飛。

|
十六世紀時圍海造地的荷蘭人 |
據統計,我國江河泥沙淤積成陸,除去海岸蝕退面積,每年凈增土地約為3.33萬公頃。因此,從理論上講,江河淤海成陸是一項持續不斷、無限增長的土地資源。
圍海造地是人類向海洋空間發展的又一重要活動。荷蘭、日本是向海洋索取土地的著名的國家實例。日本國土狹小而且多山。沿海河口平原僅占國土面積的20%。日本歷史上曾為擴大耕地不斷地填海造地。現代日本則為獲取工業及居住用地大規模圍海造地。
荷蘭近代最大的圍海工程是須德海工程。須德海原是-個深入內陸的海灣。灣內岸線長達300公里,灣口寬僅30公里。1932年,荷蘭人民筑起寬90米,高出海面7米的攔海大堤,把須德海灣與北海大洋隔開。此后,不斷地把灣內的海水抽出,到1980年,造地260000公頃(2600平方公里)。剩下的大約一半面積也改造成了一個巨大的淡水湖。

|
荷蘭須德海圍墾工程(1927-1980) |
荷蘭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填海不止。在現代機械出現之前,荷蘭人民以風車為動力挖泥和排水。因此,風車成為這個低地國家的代表景觀。
我國人民歷來有圍海造地的傳統。江蘇北部綿延千里的范公堤就是一個歷史的見證。北宋天圣年間(公元1024-1032年),時任江淮鹽官的范仲淹上書朝廷批準,修建成功北起連云港南至啟東縣的攔海大堤,使堤內千萬頃瀉鹵之地成為良田沃野。后人為紀念這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老先生,稱該堤為“范公堤”。南宋初年(1128年),黃河改道江蘇北部入海,到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又北歸入渤海。700多年間,黃河又在范公堤外淤漲出15700平方公里的土地,等于江蘇省現有面積的l/6。蘇北海岸外世界罕見的輻射狀沙洲,也是黃河泥沙留下的奇跡。潮水一落,蘇北現代海岸線外,出現一望無際的灘涂,這些都是將來的土地。所以,我國在圍海造地方面有一句名言:“江蘇的希望在蘇北的灘涂上”。
1949年建國以來,全國共圍海造地120萬公頃,其中江蘇省約為45萬公頃,占全國總數的40%。 80年代以前,我國的圍海造地大多用于農業,因此謂之圍墾。80年代以后,我國也為獲取工業及城鎮建設用地而大規模填海。著名的事例如廣東省珠海市西區金海岸,移山填海,圍造大量土地,投入房地產市場,積累大量發展基金。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