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大港--上海港
上海港在長江口及黃浦江內,地處長江三角洲東岸的上海市,居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心,依江面海,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
上海港全景 |
上海,這個中國第一大城市,以其繁榮的工商業以及發達、便捷的交通而聞名于世。上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的一半是為本市服務的。同時,上海港還服務于長江流域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市。這些地區面積占全國的15.10%,人口占全國的40%左右,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的40%以上。上海港通過鐵路、公路、機場、長江、沿海與全國各地進行經濟交流,同時,通過海運和空運與世界各國開展貿易交流。到目前為止,聯結上海港的內河航道共有225條,其中通往外省市的干線航道有8條。海上客、貨運航線遍及沿海各主要港口,其中客運航線可達大連、青島、寧波、溫州、福州、廈門、廣州等地。鐵路干線有京滬線等,直通全國各大城市。公路通過204、312、318、320國道,分別通往煙臺、烏魯木齊、拉薩和昆明,特別是新近開通的滬寧高速公路等,大大加快了上海與華東周邊地區的經濟往來。上海的虹橋國際機場是我國最大的航空樞紐之一 航線遍及國內外許多城市,其中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法國、意大利、新加坡等國以及香港地區等。同樣,目前的上海港已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有貿易運輸往來,每日有46個定期航班直接通往歐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東南亞的32個國家和地區的45個港口,其中集裝箱定期班輪航線有7條。先后與美國的西雅圖、新奧爾良,日本的大阪、橫濱,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等5個港口結成了友好港口。
 |
繁忙的上海港 |
上海港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早在宋朝時期,上海港就已初步形成并逐步成為本地區的主要外貿口岸。元朝、明朝與清朝期間,港口又繼續有所發展。到了鴉片戰爭前,上海港航線已溝通南北沿海及長江內河各大港口。1843年11月17日上海港正式對外開放;1853年起,上海港實施了規模巨大的黃浦江航道治理工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上海港已建有萬噸級鋼筋混凝土碼頭,部分碼頭和倉庫已安裝起重機械。1931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1398萬噸(含內港行輪吞吐量),進出口船舶噸位名列世界第7位。抗日戰爭時期,港口逐步衰落,設施遭到嚴重破壞,至1949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只有194萬噸。
 |
上海港的早晨 |
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變化。在原有港口規模的基礎上,上海港重建了十六鋪客運碼頭,新建了共青碼頭、朱家門煤碼頭、寶山碼頭和關港碼頭,建起了7個集裝箱專用碼頭泊位,更新、新增主要機械1200臺,使占港口吞吐量70%以上的各類主要貨種,如集裝箱、煤炭、木材、散雜貨等19項主要裝卸工藝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從1984年起,上海港連年貨物吞吐量超過l億噸,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億噸大港之一,1987年貨物吞吐量居世界第4位。上海港已成為全國性的多功能樞紐港、中國大陸沿海最大的港口,是我國重要的水上客運樞紐和主要外貿港口之一,也是中國大陸完成集裝箱裝卸量最多的港口,是全國最大的卸煤港。
上海港港區總面積為3618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為3613平方千米',陸域面積為5平方千米,港區岸線長280千米,其中在黃浦江內的岸線長120千米,長江南岸至杭州灣的岸線長160千米。
1990年,上海港務局擁有碼頭泊位122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64個,碼頭岸線總長17.67千米。此外,歸屬工廠、財貿、外貿等行業的專用碼頭泊位86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泊位15個,最大靠泊能力為10萬噸級。
上海港主要錨地共有8處,總面積有1.29×104平方米。8處錨地分別是長江口候潮錨地,綠華山避風、過駁錨地,鴨窩沙候潮錨地,大型船舶臨時候潮錨地,檢疫聯檢錨地,寶山聯檢、候潮錨地,寶山臨時大型鐵駁編、解錨地,寶鋼大型鐵駁錨地。
目前,上海港的進港主航道在長江口的南港北槽,進吳淞口后就是黃浦江航道。長江口航道能維持的水深為7米,吃水在10米以下的船舶可利用潮水漲起來后,乘潮進出。黃浦江內航道,自吳淞口至閔行全長67.2千米,水深10米以上的航道占80%,8米以上的航道占90%。
1990年,上海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3959萬噸,其中與國外貿易貨物量達2593萬噸,占18.5%,國內貿易貨物量為l1366萬噸,占81.5%。主要貨物類型和所占比重為:煤炭5772萬噸,占41.3%;石油1364萬噸,占9.8%;金屬礦石1369萬噸,占9.8%;礦建材料1066萬噸,占7.6%;木材319萬噸,占2.3%;鋼鐵823萬噸,占5.9%;農藥及化肥343萬噸,占2.5%;糧食616萬噸,占4.4%;同時完成旅客運輸量1112l萬人次。
上海港在我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起著促進上海、長江三角洲地區、華東各省市以及長江流域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上海港目前的狀況還遠不能適應改革開放迅速發展的要求,需要改造、擴建、新建港口碼頭。根據上海港的發展規劃,從遠景看上海港的發展方向,應在黃浦江下游、長江口南岸和杭州灣。上海港的根本出路在于辟建新港區。目前,可供新建港口發展使用的地點有長江口南岸的羅涇、外高橋、杭州灣的金山嘴以及小丫口等處。
羅涇新港址岸線長33千米,距上海市中心38千米,規劃該港區以裝卸煤炭、危險品和外貿件雜貨、集裝箱為主。
外高橋新港區可用岸線l千米,距市中心25千米,規劃該港區以裝卸外貿件雜貨和集裝箱為主,并承擔江海大宗貨物的中轉任務。
金山嘴新港址可用岸線9千米,距市中心70千米,其任務和外高橋港區相同。
1989年上海市政府正式提出開發、開放浦東的重要戰略決策,1990年經國務院批準實施。為配合浦東開發、開放的發展戰略,原規劃作為港口發展的外高橋新港址已提前作為重點開發建設的新港區。外高橋地區具有良好的建港和水運條件,是上海市境內難得的深水岸段。新港區全部建成后總吞吐能力為2240萬噸。第一期工程順岸式碼頭4個,泊位于1991年開工,同時將依托港區分塊開發出口加工區的建設,設立保稅區,發展保稅倉庫和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形成轉口、儲運中心。
在2000年以前,上海港的改造和建設重點是解決貨運吞吐能力不足、客運設施落后、客貨班輪長距離移動停泊作業等問題,而貨運又以解決件雜貨、集裝箱和煤炭為重點。根據這一目標,上海港對黃浦江港區老碼頭的改造,在近期計劃完成13個泊位,2000年前再完成20個泊位。新港區的建設,近期內將以建設外高橋新港區為重點。同時在羅涇新港區建設2個煤炭泊位,增加煤炭裝卸和儲存能力;在吳淞建設國際客貨碼頭,以改變上海水上對外窗口面貌,促進上海的國際旅游事業。
2000年以后,上海港將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已有的各項生產和管理設施,除繼續重點開發建設外高橋新港區外,還將逐步解決能通過和容納吃水深度為12.5米的船舶的深水航道和深水泊位問題,使上海港進一步成為高效率、綜合性、多功能、國際性的現代化樞紐港。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