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物與晶體
自然界的礦物,絕大多數是晶體。也可以說,天然形成的晶體都是礦物。
那么,什么是晶體呢?
在古代,無論中外都把水晶(即具有規則的幾何多面體形態的石英(SiO2))稱之為晶體。后來,凡是天然(非人工雕琢而成的)具有幾何形體的固體,都稱之為晶體,例如石英、食鹽、方解石、磁鐵礦等。顯然,這種認識并不完全。就石英而言,它既可以呈現具有幾何多面體形態的水晶而存在,也可以呈多面體形態的不規則的顆粒而生成于巖石之中,這兩種形態的石英,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由此可見,自發形成多面體形態,只是晶體的一種外在表現。其本質必須從它的內部去尋找。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近代應用X射線分析的方法,具體揭示了大量晶體的內部結構。現已證明,一切晶體不論其外形如何,它的內部質點(原子、離子或分子)在三維空間上都是作有規律排列的,這種規則主要表現在質點的周期重復,從而構成了所謂格子構造。因此,按照現代的概念,物質中凡是質點作規律排列,即具有格子構造者均稱為結晶質。因此可得出結論:
晶體是具有格子構造的固體。
有些看起來像晶體的物質如玻璃、琥珀、松香等,它們內部質點的排列,不具有格子構造,而被稱之為非晶質或非晶質體。從內部結構的角度來看,非晶質體中質點的分布類似于液體。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