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米之鄉──東部平原湖區
東部平原的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平原及三角洲平原、淮河中下游平原、黃河和海河中下游平原以及京杭大運河沿岸。這里地勢低平,瀕臨海洋,氣候溫暖,降水豐沛,河網交織,湖泊星羅棋布,一共有總面積為22900km2的湖泊在這里安家,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28.1%,湖泊率為2.4%。

|
|
太湖落日 |
長江中下游和三角洲地區更是一派水鄉澤國的自然景觀,是我國湖泊密度最大的地區。我國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都分布在東部平原。這里眾多的大中型湖泊大多是在構造盆地的基礎上,由于河床演變而形成的河成湖,黃淮海平原及大運河沿線眾多的湖泊大多也是河流演變的產物。沿海平原與低地中的一些湖泊則是古瀉湖的遺跡。本區絕大多數湖泊屬吞吐型湖泊,河湖關系密切。湖泊水位因降水季節分配不勻而年變幅大。湖盆淺平,大多數湖泊水深在4m以下,屬淺水型湖泊。區內為數眾多的湖泊均是水量充沛、資源豐富的寶庫,它們不僅具有調節河川徑流的巨大功能,而且還具有灌溉農田,溝通城鄉航道,提供工業用水,發展水產,美化環境和改善湖區氣候條件等多種效益,是本區社會經濟長期繁榮和未來發展的基本保障。

|
|
淮河湖群圖 |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湖廣熟,天下足”和“魚米之鄉”等美譽皆仰仗于眾多的湖泊。但長期以來由于對湖泊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使本區湖泊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湖泊灘地的圍墾和水質污染是兩個最大的禍害。圍墾使長江中下游地區湖泊面積減少了12000km2以上,因此而消亡的湖泊多達1100余個,減少了湖泊的調蓄庫容,僅洞庭湖、鄱陽湖和江漢湖群就因圍墾損失了300×108米3的貯水量,相當淮河正常年份徑流量的1.1倍,從而造成了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災害頻繁,大災不斷,使人民的生命和財產蒙受巨大的損失。隨著本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大量的污水和污染物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湖中,致使城郊一些湖泊富營養化加劇,水質迅速下降,如太湖、武漢東湖、巢湖、南京玄武湖等。太湖平均每10年,水質下降一個等級,全湖已由80年代的二類水下降到目前的三類水,局部地區在四類水以上,水質性的缺水將成為本地區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