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唇亡齒寒”
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態系統的退化,其后果表現在各個方面。最直接、最易為人們看到的是草地植被的變化。 嚴重退化的草地,其植物群落的高度,蓋度明顯下降,據調查,羊草的高度從45厘米降到7厘米,其蓋度即從30%降到10%,而大針茅由27厘米高降到3厘米高,蓋度由5%降到0%。所以說,退化的草原最顯著的后果是植被的矮化。此后,生產力也大大下降,生物量只有原生植被的40%左右。植被變化的另一個表現是植物群落組成的變化,在家畜的過度啃食條件下,不耐牧的植物顯著減少,而耐牧的植物則被保存下來,其結果導致退化草地由低適口性的植物所組成,這也就是為什么退化草場的最終類型都可能是由耐旱耐牧的植物所組成的原因。在內蒙古典型草原,草原退化后,植物主要由冷蒿、星毛委陵菜構成。
在草原地區,我們看到凡是植物群落低矮的草原,土壤的物理、化學與生物等不良性狀也充分表現出來。不過土壤的變化不像植被變化那么直觀和易為人們察覺,同時不那么快,而是表現出滯后的效應。
在退化的草原,土壤物理、化學性狀的變化,呈現三種狀況:一是土壤表層硬度、容重、孔隙度和有效性養分等指標比較敏感很快表現出來;二是土壤有機質、腐殖質含量、全氮、CaCO3含量等不敏感不會很快表現出來;三是粘粒礦物類型、腐殖質組成、PH值等,相對穩定,很少表現出來。而為了評價草地退化的狀況,我們一般常采用那些比較敏感的指標,如有機質等。根據研究,嚴重退化的草地,有機質含量降低,只有未退化草地的60%,含N量也只有未退化草地的60%左右,而粘粒含量也大大降低,造成表層的粗粒化。
退化的草原、土壤動物,微生物也有很大的變化。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