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先種草
不同沙源地區,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樣,因而需要分區治理。
在農牧交錯區,要有計劃的退耕還草還林;建立一定比例的基本農田,變粗放經營為集約化經營、提高單產;發展農區舍飼養畜,增加農民收入。在渾善達克沙地,要禁止樵采、禁止放牧;對流動沙丘要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沙區牧民可有計劃遷出。而在草原牧區要嚴格執行草原法;落實雙承包;有條件可實行圍欄分區輪放;建立一定面積人工草地;提高家畜質量,嚴格控制數量的無限制發展;改良退化草地;發揮草原多功能,增加牧民收入,發展牧區經濟。
上述三個地區是首都生態屏障的重要部分。如不采取措施積極進行治理,勢必會危及首都的生態安全。但如能從現在開始,按科學規律辦事,扎扎實實防沙治沙,實施建設首都屏障生態工程,恢復草地植被,有條件地植樹造林,則可保障首都生態安全。
基于上述三個地區具有共同的生態環境特征,防治沙塵暴,有幾個共同點值得考慮:第一,要組織大氣、地理、生態、農學、林學等各方面專家,利用先進技術和長期積累的地面資料,盡快制定一個扎實可行和便于操作的規劃,提出長遠的目標和近期的要求,和能夠操作的措施。比如說種草就要提供出什么樣的草種,如何搭配,如何管理,其完整的技術體系如何。第二,這些地區,恢復植被與重建植被,水都是限制因素,一切措施都應圍繞節水來進行,充分做好節水這篇大文章。因為這一地區年降水量只有350毫米左右,而且變動幅度較大,地下水埋藏很深,地上水來源不豐,依靠灌溉是不可行的。第三,建生態屏障,退耕還草還林,如何處理草、灌木、喬木的關系十分重要,這一地區自然植被主要是草原,局部地區也只是在某些地段才可能植樹造林。從張北-寶昌-錫林浩特,確有一部分生長不錯的楊樹林,但也有一大片榆樹長成了"小老頭",還有枯死或者沒有成活的樹根。近幾年有人在半干旱草原區搞什么"綠色通道",成活率很低,成功者很少,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對這一半干旱區造林的水文功能,如何進行長期生態效益的評估,很值得研究。因為研究表明,植樹造林,在某些特殊條件下,也可能在水文上出現不利因素。有些喬木和灌木,如楊、柳、紅柳等賴地下水而生,其根系可伸至土面以下六七米以至數十米。據美國地質調查所1957年調查,此類木本植物在西部十七個州共占土地數千萬畝,每年總消耗水量310億立方米。60年代曾用很多力量研究便宜而有效的化學方法,才消除了這一耗水的因素。依賴地下水生長的森林,其蒸發消耗的水分顯著大于其他植被。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資料,松林蒸發要比矮草草地高25%。在自然條件下,大面積的森林,只生長于濕潤,半濕潤地區,這是個常識。我國的這一地區是半干旱地區,土壤是具有鈣積層的栗鈣土,中國的大面積草原無林是客觀事實。所以這個地區搞植被建設,建生態屏障,要特別重視灌木和草的作用。大面積的植樹造林要慎之又慎。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