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糧倉
天然草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可為多種經濟發展提供原料,這有著很大的潛力。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不僅是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當地牧民狩獵業的對象和經濟來源。重要的草地經濟獸有狼、草兔、狍子、旱獺、狐等。除此之外,草地還分布有許多我國一、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如蒙古野驢、藏野驢、野牦牛、藏羚、盤羊、北山羊等。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綠色食品工業的興起,天然草地亦是綠色食用植物的重要產地。如蕨菜、黃花菜、白蘑等早已被利用?嘬牟、野韭、沙芥、桔梗、百合等等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高大的草本植物是造紙的原料之一,如蘆葦、大葉章、小葉章、芒、五節芒等。荒漠草原草地上的老鴰頭是優良的蜜源植物。沙棘、西北利亞杏等是飲料食品的重要原料。我們餐桌上常見而為人們熟知的承德露露杏仁飲料,也主要來自草原地區。
草原地區還可提供許多藥用植物與野生花卉植物。但必須指出,草原地區的野生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必需科學合理,不可無限制。目前的問題是過度利用,這必需加以控制。
近幾年有一個趨勢,許多人愛吃牛羊肉而拒絕豬肉。我國牛羊肉產量的增加遠遠高于豬肉產量的增加。而吃牛羊肉,人們最愛吃的是產自大草原的無污染的牛羊肉。許多媒體在宣傳大草原的牛羊肉,許多商家也用此招待顧客。確實,我國遼闊的天然草原,依然保留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無污染,無二惡英,無瘋牛病、吃起來大可放心,作為綠色肉食產品基地,大有前途。
我國草地面積近4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40%左右,是我國農田面積的3倍多。據1990年統計,我國飼養草食家畜34023.4萬頭(只),其中牛為10288.4萬頭,草原牧區占全國養牛總數的25.6%,羊21022.1萬只,草原牧區占34.7%;全國產牛、羊肉232.4萬噸,其中牧區產牛、羊肉占全國總數量26.1%;產奶475.5萬噸,其中牧區占29.4%;牧業產值1964.07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5.63%,近年來又有新的發展。從上面的數字可以看出我國食草家畜及畜產品有較大的發展。充分利用豐富的草地資源,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畜產品,草地畜牧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長期以來,為解決我國人口的吃糧問題,我們兩眼緊緊盯在16億畝農田上,一條道走下去,結果是路越走越窄。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開,放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山地、草原、平原以及廣闊的大海上。事實上,充分利用草地資源,發展草食家畜,也是解決我國糧食問題的重要途徑。這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當草食家畜有了發展,肉、奶制品的增加,提高了人們消費肉、奶的水平,因而可以減少糧食直接消耗;第二,發展草食家畜,可降低飼料糧的消耗。
近年來,由于世界上糧食生產受頻繁的自然災害影響而減產,加之人口的不斷增長和能源緊張,許多國家已經把發展食草家畜或者在家畜口糧中增加粗飼料(牧草和青貯飼料)的比重,作為一項重大的技術政策來推行,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就連世界上糧食出口大國之一的美國,用于飼養家畜的精飼料的消耗量,近10年來下降了30%,牧草及青貯飼料在草食家畜全部飼料的消耗量中占53%-55%,其中養羊業高達89%以上。我國牧區飼養的食草家畜,除個別地區冬春有少量補飼外,絕大多數是靠天然草地全年放牧飼養,天然草地是最主要的飼料來源。充分利用天然草地的牧草發展草食家畜,就可以大大節約飼料糧的消耗。據農業部畜牧獸醫司統計資料:我國從1984年到1994年,糧食產量由40731萬噸上升到44450萬噸,人口由103051萬人增加到119850萬人,分別增長了9.1%和16.3%,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糧食增長速度。同期我國肉類產量由1989.6萬噸上升到4499.3萬噸,增長了166.3%,奶類也由259.6萬噸增加到608.9萬噸,增長了134.6%。不僅肉奶等畜產品產量增加,人均占有量亦有很大的提高。1994年我國人均占有量為:肉類37.54公斤,奶類5.07公斤,分別比1984年增長129.3%和101.9%。而人均消費糧食平均每年減少了3公斤。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