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破壞的發展
實際上,完全沒有破壞的發展是不可能的。要發展就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只是需要研究通過什么方式把破壞減少到最小程度。北極的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一旦破壞就極難恢復,這是北極地區與中緯度地區最大的不同。因此,無論是當地的資源開發和冶煉,還是北半球國家的工業發展,都必須考慮到對北極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否則,發展非但達不到預期目的,而且常常會因追求短期效應而歸于徹底失敗。不能持續的發展必然加重業已存在的環境問題。
有鑒于此,提出“沒有破壞的發展”作為人類在北極或北半球實施的一種持續發展的最高目標是科學的和合理的。在這一目標下實現持續發展,不僅有利于土著居民,也有利于北半球甚至全球的環境與發展。
目前在北極實施的“沒有破壞的發展計劃”,主要集中在資源開發對環境造成破壞后如何進行恢復與重建,如礦山復墾、污水處理,以及瀕危物種的保護等。然而更重要的是應在開發前就進行環境方面的論證和技術改造,只有這樣的工程項目對環境產生的影響才最小。
目前進行北極資源開發的主要國家如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都比較重視北極資源開發和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問題。這一方面是迫于土著和環境團體的壓力,但更主要的是由此引起的環境問題己經妨礙了礦區進一步的發展,并影響到了區域環境。然而對于北半球的工業污染物長距離輸送,有關國家卻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有效的措施。
在北極,石油的勘探、開發和運輸引起的環境破壞已普遍受到關注,1992年5月,巴西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前,美國北極研究委員會發布了對石油泄漏進行研究的特別行動項目。它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一、完善實地燃燒技術的應用研究;
二、尋求和發展燃燒替代技術的基礎和應用研究;
三、與試驗和應用減少新污染過程有關的政策分析和相應的信息交流活動。
此外,該委員會還建議部門間北極研究政策委員會的發展重點放在下列項目的北極工程研究計劃:“最優選擇是發展一種石油泄漏的防治技術,包括在有浮冰的水域和永凍苔原上的新的處置和清除技術。所需要的研究項目包括:確定油污在水域中位置的衛星遙感技術和預測泄漏油污漂移的能力;改變碳氫化合物物理性狀的方法;發展低成本的燃燒、機械處置、化學處理和生物學處理以及驅散油污的戰略。”
不過長期以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預防系統雜亂無章。泄漏反應技術未經試驗,也不發達。研究投資少,這個領域的機構的研究目標還鮮為人知。”
因此,在埃克森公司瓦爾迪茲石油泄漏后,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石油污染法,號召“協調政府機構間石油污染研究、技術開發和實施的綜合項目,加強工業界、大學、研究機構、州政府以及與其他國家間的合作與協調,并且支持有效的研究機制,包括聯合投資的研究。”
這只是在北極實施沒有破壞的發展所應采取的措施之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里約宣言》的逐步具體化,相信不僅環北極國家將更加重視資源勘探、開發和運輸過程中的環境問題,而且整個北半球國家在其工業發展的進程中也會注意到污染物長距離輸送對北極環境的破壞,并采取一致行動加以避免。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