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環境對全球變化的響應
科學家預測,如果未來100年內全球二氧化碳釋放量增加一倍,那么全球溫室效應將導致北極氣溫發生重大變化。秋季和冬季的氣溫將上升8-10℃,夏季上升1-2℃。而這種變暖趨勢的最終結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科學家還預言,全球增暖將使北極的降雪量大增,因而有些人推測這可能導致冰期的突然來臨。許多科學家同意這樣的看法:北極劇烈的氣候變化將導致更大范圍內的氣候不平衡,當然也會影響整個北半球的氣候狀況。
由于全球變暖,生物學家預測苔原面積將縮小,森林將沿海岸線北上,爬上高山,進入苔原地區。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和較高的氣溫將加速北極的光合作用與風化分解作用,從而加快北極生態系統中的養分循環過程。因為氣候溫變暖,生長季延長,上述過程可能導致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群落組成的改變。除去受冰的狀況改變的影響之外,因氣候變暖而造成的陸地和海洋哺乳動物遷徙路線的改變肯定會影響以此為生的土著居民的生存,進而導致土著居民對生態環境的難以預見的影響。鱈魚和其他北方魚類會因為海洋溫度的1-2℃的變化而遷移數千公里,從而徹底改變北冰洋生態系統的格局。所以氣候變暖對幾個環北極國家的漁業來說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后果。
全球變暖的趨勢同時還會對北極的人類活動產生深刻影響。因為氣候變暖,北極冬季變短,穩定的海冰減少,使原來冬季在海冰上進行的石油鉆探活動受到極大影響。另一方面,多年冰的徹底消失使廉價的石油鉆探技術在北極的應用成為可能。消融的永凍層可能會對輸油管的鋪設和設施建設造成不利影響。除去冰山擋道的特殊情況外,夏季在北冰洋無冰區的海上運輸可能會相對容易一些。受氣候變暖的影響,北極地區春季的洪水會更大,從而改變水電工程中的水量平衡。
此外,全球變暖將導致格陵蘭冰蓋的迅速消融,從而造成全球范圍的海平面上開。
雖然全球變暖在北極引起的種種環境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但北極地區二氧化碳濃度的迅速增高和臭氧層的損耗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責任者,此外還有甲烷、烴類和氧化氮。
設在美國阿拉斯加的巴羅、夏威夷的冒納羅亞、美屬薩摩亞群島馬塔圖位角與南極的4個監測站的測試數據表明,1981-1989年,4個站中以北極巴羅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最快,從1981的341.77ppm/立方米增加到1989年354.88ppm/立方米,9年凈增13.11ppm/立方米,年均遞增1.46ppm/立方米。而同期夏威夷的二氧化碳濃度由340.12增至352.89,凈增12.77ppm/立方米,年均遞增1.41ppm/立方米;薩摩亞由339.18增至351.02,凈增11.84ppm/立方米多,年均遞增1.31/立方米;南極由338.43增至349.98,凈增11.55ppm/立方米,年均遞增1.28ppm/立方米。盡管這是4個站的年平均值的宏觀綜合,但仍可從中看出二氧化碳的濃度由南向北遞增的趨勢,到北極的巴羅時達到最大。這不能不說是全球環境變化對北極的特殊影響。
如果將這一組數據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格局、全球大氣化學和天氣氣候狀況的觀測值進行綜合分析的話,則會更全面地了解全球的溫室效應對北極的影響。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