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資源開發與全球經濟發展
 |
海上開發島 |
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與北半球的經濟發展緊密相關,而北半球又是全球經濟的重心所在。從這種意義上說,北極地區的資源開發利用直接左右著全球經濟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中緯度地區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這種趨勢將會變得越來越明顯。
中心城市和原料基地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互補的。核心地區提供資本與政策導向,原料基地提供原材料來源,支持中心城市的制造業并維持城市的運轉。這種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類似于世界其他地方的屬地或新殖民主義。不同的是,北極的大部分地區既不是獨立的國家,也不是殖民地,這些地方只是環北極發達國家的一個組成部分。這種狀況本身就引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即內部殖民主義的概念。
 |
海上開發鳥瞰 |
內部殖民主義涉及一系列密切相關的條件。首先,存在著北極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超過正常生產成本的生產者的剩余)問題。在整個北極地區,這種情形都是一樣的。原材料儲存于北部地區,但從這些資源中得到最大經濟效益的最終是大城市的公司、消費者或政府。有人曾作過如下統計:1970年到1974年間,西北地區與自然資源開發項目有關的效益總值達2.95億美元。這個例子是比較典型的。當然,北極自然資源的開發有時也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工作的機會。但即使如此,北部地區也很少從與這樣的項目有關的經濟效益中直接獲利。
內部殖民主義的第二個特征就是經濟的大起大落,以及由此造成的北極圈內當地經濟的不穩定。這一方面是因為不可再生資源的儲藏量是一定的,某些已面臨枯竭的局面。本世紀30年代在阿拉斯加中南部的鬼城,淘金熱及開發銅礦的浪潮曾盛極一時。然而繁華過后只落得資源耗盡,滿目瘡痍。同樣的問題也正在困繞著目前正在北極圈內興起的石油經濟。另一方面,大起大落的怪圈也受世界市場原料價格的影響。目前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原油,其世界市場價在一個月之內可以變動2次甚至4次。世界市場漁產品、木材和許多非燃料礦產的價格亦如此。在一個資金和設備投放重點極不穩定的工業基礎上建立穩定的經濟確實是很困難的。
 |
開發區方陣 |
更糟糕的是,大多數北極圈內的地方性機構本身,并沒有能力去影響政治、經濟事務的關鍵決策。多數的情況是,遙遠的北極社會的命運,要由遠在大城市的決策者們來確定,而這些決策者對北極居民的福祉又極少考慮。政府部門有權決定是否租借北極的油氣田和是否允許在遠北開發非燃料礦藏。總部設在倫敦、紐約、休斯敦或溫哥華并在世界各地承攬工程的那些公司則最終做出投資決策,從而決定北極開發的進度。北極原材料在世界市場價格的浮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費者,當然在某些情況下也取決于政治領袖們。而可悲的是,這些領袖卻沒有一個人住在北極或對北極有長遠的打算。在上述情況下,某些北極居民團體作激烈的抗爭以打破目前的格局就不足為奇了。
不難看出,北極不僅是環北極國家的原材料基地,而且對整個北半球的經濟發展也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希望該地區納人跨國經濟關系網中并成為一個關鍵的結點,這種經濟網絡形成的意義將是長遠的。將北極仍然看作是只對土著居民、環境保護主義者、探險家和科學家有吸引力的永久凍結的荒地,這種觀點是無助于將目前明顯帶有爭奪性質的北極開發引導為全人類的友好合作的典范項目的。可以預言,若干年之后,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北極的資源開發將納入全球的經濟大循環,北極地區也將在國際社會的貿易網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