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產資源開發時代
北極地區在1930年以前基本上是安靜的。當時加拿大的北部被一群安于現狀的保守派--皇家警察和富商所統治。土著居民擇地而居,偶爾也出來做生意、做禮拜、走親訪友,或幫助每年一次的補給船卸貨。
格陵蘭島沉睡在丹麥慈愛的懷抱中,這里的土著人依然沿襲他們傳統的生活習慣。丹麥官方的政策是禁止外界打擾土著居民平靜的生活。因為國家控制了貿易和商船,所以相對來說容易保持格陵蘭的寧靜。
阿拉斯加在經歷了野生資源的掠奪式開采和淘金熱(1898年前后)之后,又恢復了原有的寧靜。南方人仍然把這塊土地看成遙遠的、羅曼蒂克式的、工業價值和重要性極小的神秘之地。麋鹿在茂密的草叢中悠閑地進食,但是這里就是后來安克雷奇的樓群所在地。
西伯利亞發生的重大變化來得較早,但不是在北極地區。橫貫西伯利亞的鐵路始建于1892年。這項工程跨越凹凸不平的臺地,每年修建590公里,于1905年完成。鐵路引來了西伯利亞的工業化,人們在此建廠開礦,人口主修建鐵路前的400萬猛增了一倍。在本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西伯利亞的經濟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即使如此,北極地區依然基本保持著未被開發的相對原始狀態。
這一時期,北極的礦產資源開發時代仍未到來。冰晶石作為煉鋁的一種原料,從1856年就在格陵蘭島的西南部進行了采掘。在1850年小冰期結束后,北冰洋可以行船的季節由每年3個月延長到5個月,因此波士頓的約翰·朗伊爾才于1906年在圣匹茨堡采煤。但此時的礦產資源開發對于這樣一個幅員遼闊的地區來說簡直談不上影響。北冰洋和北極的絕大部分陸地仍然保持原樣。
二次大戰后,北極地區僅經歷了簡短的過渡,就從石器時代一下子跳到了太空時代。倚仗先進技術的支撐,南方一切先進的東西都搬到了北極,使得傳統的適應北極自然條件的文化一躍變成了難以定義的現代北極文化。
 |
橫在冰原上的管道 |
1908年,在沿愛沙巴斯卡河進軍北極的路上,探險家維爾加墨·斯太芳森注意到瀝青從河岸的各處滲出,天然氣燃起的火焰在荒野中閃爍。對斯太芳森來說,這“嚴然是照耀這個未知的北部王國文明和經濟發展之路的科學火炬”。阿爾博塔瀝青沙地的發現竟預示著1987年日產50萬桶原油。如今,1300公里的輸油管把原油從這一地區輸往阿拉斯加南部的港口瓦爾迪茲,大型運輸船再將油從瓦港運往南部。
1968年2月,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北坡普魯度灣附近意外地找到了石油,進一步的鉆探證實了巨型油田的存在。有關的公司計劃鋪設一條管道,把原油從這里輸往南方市場。這個建議被批準,并在工業巨頭們的正式擔保之下從日本定購了管道。盡管這一計劃遭到了土著居民和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激烈反對,但石油公司在作了多年的妥協和讓步之后,還是于1975年開始鋪設管道。管道和瓦爾迪茲終端設施一共耗資100億美元,差不多8倍于原來的預算。
 |
資源開發 |
從那時起,北極的礦產資源開發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現已探明阿拉斯加的石油儲量達70億桶,天然氣達8千億立方米,據估計這里的石油儲量能達到380億桶和40萬億立方米天然氣。加拿大北部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與阿拉斯加相當或更多。然而在俄國北部,其油氣資源的儲量又遠遠超過了上述兩地區。除油氣資源外,北極地區還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煤礦以及鐵礦、銅礦、鉛礦、鋅礦、石棉礦、鎢礦、金礦、金剛石礦、磷礦和其他貴金屬礦。
除加拿大魁北克省耗資150億美元的詹姆斯灣水利發電系統和西伯利亞的幾個巨型水電系統外,北極巨大的水電潛力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北極就像一個裝滿珠寶的神奇的水晶宮,人類需要掌握的訣竅就在于既取出里面的寶物而又不破壞這個水晶宮。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