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另一邊的“三峽工程”——冰雪世界的水利能源
舉世矚目的中國跨世紀工程——三峽工程已經上馬,在其三大效益——發電、蓄水防洪和航運中,當首推發電效益。三峽建成后的發電能力,足以帶動6300公里長的長江產業帶的振興和華中、華東的經濟騰飛。據科學家預測,三峽大壩建成后的裝機容量可達1300~1800萬千瓦,年發電能力占全國的1/5~1/3。無獨有偶,在地球另一邊的加拿大北部,也在興建另一個舉世矚目的跨世紀工程——詹姆斯灣工程。不過這項工程比我們的三峽工程早了20年。
詹姆斯灣工程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設計的裝機容量為1030萬千瓦,第二階段的裝機容量為340萬千瓦,工程完成后的總裝機容量為 1370萬千瓦,與三峽的發電能力大致相當。加拿大水利專家的報告說,到 2000年時,將有相當于25~30個核電站的能量從詹姆斯灣工程的發電機組流向南方。所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詹姆斯灣的電力將繼續作為加拿大具有戰略意義的潛在能源。
除詹姆斯灣工程之外,芬諾斯堪的亞北部的大部分河流也己被攔截進行水力發電;而對電力有興趣的企業正在阿拉斯加推進一項計劃,以便在蘇西特拿河上建壩,為阿拉斯加境內從安科雷奇到費爾班克斯的鐵路沿線地區的工業化提供大量的能源。
前蘇聯在促進西伯利亞地區水電開發方面超過了所有環北極國家。西伯利亞水電站日前具有輸出上千萬千瓦電力的能力,為規劃者們把耗能工業(如鋼廠或鋁廠)設在該地區提供了強大的能源基礎。有些大的水電站在前蘇聯北極部分南緣的安加拉一葉尼塞地區,另外一些則位于更遙遠的北邊,如大型鎳——銅復合礦,則靠近諾里爾斯克。除此之外,前蘇聯的規劃者們還不斷地別出心裁,提出計劃,把流向北極盆地的河中大量的水力轉化成電力來刺激西伯利亞南部的工業發展。
綜上所述,北極最近已成為大規模的水電基地,以滿足南部富裕社會對電力的需求或為耗能工業提供廉價的能源。與化石能源相比,水電確實是一種無污染的潔凈能源,而這對于北極脆弱的生態環境來講,無疑具有特殊的意義。無論是保持北極地區的持續發展,還是保護全球環境,水電資源的開發都具有良好的前景。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