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的誘惑
然而,歷史的車輪并沒有停止不前,而是慢慢地駛入了17世紀。同樣的,人類向北極進軍的腳步也沒有因此而停止,而是繼續前進,演出著一幕又一幕的歷史悲劇。
據不完全統計,到16世紀結束的時候,已死于北極的探險者至少也有150人之多。而且,無論是東北航線還是西北航線,仍然沒有走通的希望,那么人們為什么還要不顧一切地去冒險呢?這里大概用得上一句古話,就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因為這時向北極進軍不再僅僅是拿著生命去冒險,而是已經有相當的實惠,因而也就有了更大的誘惑力。
隨著文明的發展,社會運轉的速度愈來愈快,人類也開始追求豪華和享受。為了制造潤滑油、蠟燭和肥皂,需要大量的油脂;為了制造各種軟膏、藥膏、蠟制品、化妝用品和裝飾品,需要大量鯨蠟做填料;為了制造香水,作為制酒的香料和制造催欲的春藥,需要大量抹香鯨的龍涎香;為了給貴夫人們制造陽傘、胸罩和裙子支架,則需要大量的鯨須。這些東西從哪里來呢?當然只有到鯨身上去索取。那時候,只有法國和西班牙的漁民掌握海上捕鯨的技術,這便成了他們發財致富的專利。然而,鯨的數量總是有限的,正當溫帶的鯨資源趨于枯竭之際,忽然傳來北極有大量鯨的消息,那吸引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中世紀時,西方婦女不僅穿的裙子要用東西撐起來,像個雞籠似的,而且上身還要穿緊身胸衣,同樣需要用東西支撐。鯨須則是最好的支撐物,不僅輕巧舒服,而且質地柔軟,可變而不可折。因此,當時對鯨須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價格也很昂貴。只要捕到一頭鯨,光鯨須帶來的收入就足夠一條船兩年的航行所需。于是,英國、荷蘭、德國和法國的船只紛紛涌進了北冰洋。沉睡了幾十億年的北冰洋頓時熱鬧起來,每年有五六百艘船只來往如梭,荷蘭人甚至還在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西北端將近北緯80o的地方建起了捕鯨城,致使這里的鯨骨堆積如山,鯨油流淌如河。可以想像,比之小得多的利益都足以使兄弟之間互相殘殺,何況有如此大的財富源源而來,國與國之間怎么能不反目成仇呢?因此,本來己經結成聯盟共同對付西班牙的英國和荷蘭這時也便互相指責。荷蘭認為,斯匹次卑爾根島是他們的,因為是巴倫支首先發現了這塊土地。而英國則堅持說,這個群島的主權應該屬于它,因為是哈德孫首先航行到它的西海岸,發現了大量的鯨,并首先報告了這些鯨的潛在價值。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由此便引出了哈德孫這一悲劇性人物。
1616年,巴芬航行到了后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巴芬灣。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