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重大外交事務年鑒(二)
1940年,納粹德國在格陵蘭島東部建立雷達及氣象站,以支持在北大西洋作戰的德國艦艇。
1941年,美國與丹麥共同在格陵蘭島建立空軍基地。
1944年,羅斯?偨y在全國廣播講話中強調北極對美國的永久性意義。海軍開始實行在阿拉斯加北坡勘探石油的10年計劃。美、加成立北美北極研究所。
1947年,在巴羅成立美國海軍北極研究所。
1950年,美國開始實施從阿拉斯加至冰島的龐大軍事設施建設計劃。
1951年,簽署美國—丹麥聯合防衛條約。
1952年,美國建立“T-3”浮冰站。
1953年,美國國會頒布外大陸架法案。范圍包括阿拉斯加陸架區、阿拉斯加灣、北太平洋、白令海、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域。
1955年,美國和加拿大聯。合建立北美防空預警系統。在日內瓦首腦會議上,艾森豪威爾總統提出建立國際性“開放天空”和“北極地帶監測計劃”。
1957年,實施國際地球物理年計劃。美、蘇等12國成立國際南極研究特別委員會。美、蘇、日、加建立北太平洋毛皮海豹保護委員會,后于1963、1969、1976、1980年修正。
1958年,美科學院成立極地研究委員會。前蘇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正式拒絕“開放天空”和“北極地帶監測計劃”。美開始建彈道導彈早期預警系統。
1959年,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新西蘭、挪威、南非、蘇聯、英國、美國等12國簽訂南極條約。
1968年,阿拉斯加北坡普魯度灣發現大油田。在白宮科學技術辦公室指導下,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部門間北極研究協調委員會。
1973年,美、加、丹、挪、蘇簽署旨在保護北極熊的多邊協議。
1976年,美、蘇簽署保護候鳥及環境的公約。
1977年,在阿拉斯加的巴羅召開首屆環北極人大會。該次會議不僅再次強調了北極土著居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會議還邀請了世界其他地區的土著人代表。這樣,會議的意義就大大超出了北極的范圍。會議第一次提出了包括全世界所有土著種族在內的“第四世界”概念。同年普魯度灣原油經過1300公里長的輸油管橫穿阿拉斯加到達瓦爾迪茲港。
1983年,白宮發布了里根總統簽署的“美國的北極政策”,強調美國在北極地區獨特的關鍵性利益直接關系到美國的國家安全、資源及能源開發、科學調查和環境保護。
1986年,環北極健康國際聯盟成立。
1987年,美總統里根和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美蘇首腦會議上共同強調合作開展北極科學考察研究。
1988年,環北極國家起草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條款。
1990年,環北極8個國家聯合正式成立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
1991年,在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又接納德國、日本、波蘭等6國為國際北極科學研究委員會正式成員國。
1992年,美國北極考察委員公布新的北極考察10年規劃——北極系統科學計劃。
1993年,美國北極考察委員會接待中國北極考察籌備組先遣小組,并開始建立中—美北極科學考察合作關系。同年,美國和俄羅斯政府都宣布,他們部署在北冰洋的核攻擊潛艇對其他國家的北極科學家開放。
1994年4月,美國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與中國科學院自然與社會協調發展局簽訂開展地貌環境與弓頭鯨生態合作研究的協議書。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