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印刷博物館 > 源遠流長的印刷術 > 最早的印刷術 > 唐代的印刷術 |
|
最早的佛教印刷物向達在《唐代刊書考》中說,“中國印刷術之起源與佛教有密切之關系”。歷史的記載和實物的發現,都證明了佛教僧侶對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是有貢獻的。
唐代的佛教十分發達,統治階級篤信佛教,曾派高僧玄奘西游印度十七年,取回二十五匹馬馱的大小乘經律論二百五十二夾,六百五十七部。各地寺院林立,僧侶人數很多,對佛教宣傳品需求量也很大,因此,他們是印刷術的積極使用者。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許多佛教印刷物,這些即是早期的印刷物。
1906年在中國新疆吐魯番地方,發現了一份唐代印刷品--《妙法蓮花經》卷五,內容是“如來壽佛品第十六”及“分別功德品第十七”。最初為新疆布政使王樹楠收藏,后輾轉為日人中存不哲購去。此經以黃紙印刷,卷軸裝幀,每行19字,經文內使用了武則天時期的制字,因此推斷為武則天時期(公元684-705年)的印刷品。現存于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
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就是在1966年韓國慶州發現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 1974年在西字郊區出土了為現在最早的印刷品實物梵文《陀羅尼經咒》,印刷時期初步確認為唐初時期。
現存最早有明確日期記載和精美扉畫的唐代佛教印刷品,是雕版印刷、卷軸裝訂的《金剛經》,其全稱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這件印刷品于本世紀初發現于敦煌莫高窟石室,由于得利于這里的干燥氣候,雖經千年存放,發現時仍完整如新。但它于1907年被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盜走,現藏于英國倫敦博物館。
1944年,成都市東門外望江樓附近的唐墓出土一份印刷品《陀羅尼經》,約一尺見方,上刻古梵文經咒,四周和中央印有小佛像,邊上有一行漢字依稀可辨,為“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卞家印賣咒本”。此經咒所題“成都府”卞家印賣的時間當在757年之后。可以說明四川成都早在八世紀中葉,雕版印刷已經流行。這份印刷品現存四川博物館。是國內現存比較重要的一份唐代印刷品實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