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狂歡節——納頓
“納頓”是土族語音譯,意為“玩”、“娛樂”、“游戲”等,是青海省民和縣官亭、中川、甘溝一帶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節日,因此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七月會”等。
納頓于每年夏季麥收后舉行,一般從農歷七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五日,歷時2個月,時間長、規模大、場面隆重,所以有人稱之為“世界上最長的狂歡節”。節日活動從七月十二日開始,由當地各村由東向西依次輪流主辦,最后回到中心地區結束。屆時,各村外的麥場上,彩旗招展,鑼鼓喧天,人聲鼎沸,呈現出一派豐收后的喜慶、歡樂景象。
納頓活動以舞蹈和戲劇表演為主。“會手舞”為開場節目,是由數十至數百人參加的群眾性集體舞,參加者按長幼次序排列。身著長衫,手執扇子,舞在最前面的老人往往是納頓的組織者和納頓舞蹈的傳人。別看他們年過花甲,銀須垂胸,可跳起舞來,還是那么步履強健、瀟灑自如。年輕人和孩子們依次跟在后面。伴隨著鑼鼓的節奏,大家一齊踏動、擺身、左騰右挪、繞場而舞,舞姿優美,氣氛熱烈,場面恢宏、壯觀。
會手舞之后表演的是戴著面具的啞舞劇《莊稼其》,以舞蹈形式表現父親向兒子傳授農業生產技術的情形,表演生動、細膩,滑稽逗人。接著是表演三國故事《三將》和《五將》,最后為表現土族祖先從事畜牧業生產時期的生產生活,再現土族先民與大自然頑強斗爭精神的面具舞——《殺虎將》。
納頓是民和地區土族人民最隆重、熱烈的節日和文化娛樂活動,也是人們訪親探友,相互交流生產、生活經驗。學習和傳播新思想、新知識的大好時機。對于情竇初開的青年男女而言,納頓則成為他們尋覓知音的良機。
關于納頓的起源,土族民間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很久以前,有一位土族木匠,因技藝高超、名聲顯赫而被皇帝召去修建宮殿。富麗堂皇的宮殿建成后,皇帝為了獨享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竟然下令處死包括土族木匠在內的眾工匠。木匠設法逃回家鄉,并聚眾揭竿而起。皇帝派大軍前來鎮壓。被官軍團團包圍的鄉親們眼看就要陷入滅頂之災。在這萬分危急之時,木匠突然計上心頭,吩咐大家不要慌張,敲鑼打鼓,假稱正在舉行慶祝豐收的活動,扛著戰旗和已涂上染料的兵器到村里的寺廟去。官軍見眾人個個從容鎮定,并未有造反的跡象,便撤軍回朝了。為了紀念這位機智勇敢的木匠,此后,人們便年年都舉行類似的活動,并相沿成習,發展成為今日的納頓。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