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藏族聯系密切
門巴族世代生活在藏區的邊緣,長期的對外交往都是以藏區和藏胞為基本對象。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就轄管門隅地區,14至15世紀,這里是帕竹噶舉派的世襲領地,15世紀中葉,五世達賴喇嘛派官員到門隅弘揚黃教,并開始實行政教合一的統治。門巴族像藏族一樣信奉藏傳佛教,過藏族的宗教節日,和藏族一樣以氆氌為主要衣料,同樣吃糌粑,喝油茶與青稞酒,甚至許多門巴人通藏語、藏文。當然,門巴族之所以以較少的人口,而形為一個被國家確認的少數民族,是有充分科學依據的。門巴族有自己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心理及民族意識。
僅舉幾點獨特的風俗來說明門巴族的特色。門隅北部的門巴族婦女,過去在袍服外披一張完整的小牛犢皮,毛朝內,皮板朝外,牛皮頸部朝上,尾部向下,四肢的皮伸向兩側。當地以此為美飾,吉慶節日或訪親會友,都要披一張新牛皮作盛裝。門巴族男人平時出門,腰間要配掛帶鞘的砍刀和短刀。帶砍刀顯然是生活在山林地區的特點。門巴族的飲食中,與藏族不同的是肉食少,蔬菜多,而且蔬菜多是在石鍋里煮熟后,蘸著鹽巴、奶渣和辣椒面混合成的糊糊吃的。門巴族男女皆嗜食辣,墨脫門巴族還自家釀制雞爪谷酒。在待客時,男主人陪飲,女主人在旁斟酒敬酒。客人每喝一口之后,主人都要及時斟酒,直到客人喝醉方休。因為禮俗以為,客人不醉是看不起主人。客人留住,主人要陪客人聊天,客人不睡,主人不得離開先去歇息。家中有客人,家庭成員不得隨便在客人面前走過,必須走動時,要躬身自客人身后繞過。客人帶來禮物,主人不僅要致謝,而且要還禮。門巴族是熱情好客,富于禮儀的兄弟民族。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