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藏族水乳交融的民族——門巴族
門巴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F有7475人。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和錯那縣,林芝、察隅等縣亦有分布。
門巴族聚居區位于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峰巒重疊,原始森林茂密。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在林芝、墨脫一帶急轉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帶,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四季常青,被譽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過去,由于山川阻隔,對外交通十分困難,外界人很難涉足此境,佛教徒稱之為“隱密的地區”,因而令人向往。
“門隅”是藏語,意為雅魯藏布江下游的平原。門隅北高南低,高處海拔可達3600米,低處只有1000米左右。在此自然環境中,門巴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輔以狩獵和采集。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系,長期使用藏歷、藏幣。
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新中國成立后,根據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為門巴族。
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無本民族文字,通用藏語、藏文。普遍信仰藏傳佛教。藏歷元旦是門巴族最重要的節日。每年7月,都要慶祝本民族的望果節。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