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先民新貢獻
 |
織布 |
黎族家庭手工業紡織技術歷史悠久,早在唐宋時代其棉紡織就領先于中原,并以黎錦、黎單聞名于世。元初,我國著名的女科學家黃道婆,就是到崖州學習了黎族的紡織工藝,并把它傳播到江南地區,帶動了中原棉紡技藝的發展,因而才名垂青史的。黎族民間的紡織工具有軋花機、彈棉弓、捻線紡輪、腳踏紡車、繞線架、擷染架、踞織機等。雖不復雜,但所生產的棉織工藝品卻馳名中外。尤其是“雙面繡”最為出色,多作為上衣的裝飾,如衣側花,后背花等。也有的為了突出織花的花紋,在它的沿邊加繡彩線。圖案多是信手繡出,不用摹描。黎族服飾圖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聞樂見的人物紋、動物紋、植物紋以及幾何紋等。但不同地區有所側重。這些圖案的造型稚拙夸張,構思大膽巧妙,運用直線、平行線、方形、三角形等構成整齊的富有裝飾風格的花紋圖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紅、黃、白等幾種,配色和諧,絢麗華美。黎族婦女的頭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銀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綴以貝殼、穿珠、銅錢、銅鈴或流蘇等,更產生了有聲有色的特殊效果。
 |
傳統女服 |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后,為了繼承發展黎錦的傳統工藝,在五指山市(原通什市,為海南省建省前黎族自治州州府)創辦了黎錦研究所,為傳揚黎錦技藝作出了喜人的成績。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