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板屋與土掌房
彝族多居山區,村寨大都座落于地勢較為平緩的山坡上。村落不大,一般由二三十戶或十幾戶組成。傳統住房式樣很多,如杈杈房、棚屋、木羅羅、瓦板屋、草房、土掌房等。其中瓦板屋與土掌房極富民族特色。
 |
瓦板屋 |
瓦板屋主要流行于大小涼山彝族地區。是一種以土或竹笆為墻,雙斜面人字頂的住房形式。其特點是屋頂以木板為瓦,上壓石塊構成。房內一般分為“哈苦”(里屋)、正屋、“呷叭”(外屋)三間。彝族諺語說:“哈苦禁(外)人入,腰包禁(外)人摸。”里屋是居室和放置貴重物品之處,外人不宜進入。正屋內設有火塘,是全家餐飲娛樂和待客的地方。火塘內燃柴火,終年不熄,既是灶,也是取暖之所。嚴禁踩踏,或從上面跨過。外屋是放置水缸、石磨等生產生活用具的地方。
 |
土掌房 |
土掌房主要流行于云南中南部地區。是一種依山而建,以土木為原料的平頂房。其結構是立木為柱,四周夯土為墻,或壘石、土坯為墻。木柱之上架橫梁和檁木,檁木上鋪設木板或劈柴,其上再鋪墊竹枝松毛,然后抹上一層稀泥。最上面再用深層、無雜質泥土加1%的石灰混拌平鋪、灑水夯實至10余厘米厚,周圍以二三厘米厚的石板出檐即可。此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極強,因此又有“封火房”之稱。房內住人,平面房頂還是晾曬谷物和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土掌房除單層平房外,還有二層樓房式的,樓下住人,樓上放置糧食等物。比較講究的還以“正三兩耳”圍建成封閉庭院式,正屋高大,耳房矮小。正房樓下為家長居所和待客之處。兩側耳房為廚房和子女住所。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整潔、衛生,充分體現了彝族人民的智慧與才能。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