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耕與遷徙
 |
公婆犁 |
游耕是人類農業文明早期的一種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近現代,在一些生產力水平低下,又長期倚山而居,土地貧脊的民族地區仍有存在,瑤族便是其中之一。
“瑤人刀耕火種,食盡一山,則移一山”,這是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的記載。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后,部分瑤族地區還沿用著這種古老的耕作方式,過著刀耕火種,待地力耗盡而覓地另墾的游動生活。
瑤族先民本來生活于富庶的洞庭湖和鄱陽湖畔,后為躲避日益深重的階級壓迫與民族壓迫,被迫不斷向南遷移,由平原越丘陵,入溪谷進山區,甚至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最后只得在荒無人煙的高山莽林中輾轉流離。面對惡劣的環境和荒蕪、貧脊的土地,他們只能用簡陋的工具,放火焚山,粗放耕作,廣種薄收,維持著朝不保夕的生活。經過一段時間的定居之后,墾種的土地地力漸衰,為謀求生存,只好再繼續游動,另覓耕地而種。
這種極不穩定的耕作方式,又加劇了瑤族頻繁的遷徙移動,并最終導致瑤族今天如此廣闊的分布格局。因此,過去曾有人稱瑤族為“東方的吉卜賽人”。
歷史上,瑤族的游耕遷徙多以血緣家族為單位進行。單家獨戶及全寨或幾寨集體性游移情況比較少見。這種游移生活,既有翻山越嶺的短距離移居,也有穿州越縣的長途遷徙。縱觀歷史,瑤族的遷徙游動,主要是向西南方向進行的,即由湘地下桂粵,然后又入黔進滇的。現在居住在云南省的瑤族,都是由廣東、廣西遷移過去的。西雙版納勐臘地區的瑤族,有些還游耕到了越南、泰國、老撾等國的北部山區。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制定和實行了民族平等團結政策,采取各種政策、措施,積極幫助瑤族人民發展生產、改善生活,千百年來一直遷徙不定的瑤族人民終于過上了幸福快樂的定居生活。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