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達慕”與“男兒三藝”
 |
那達慕大會開幕式 |
“那達慕”,蒙古語音譯,意為“娛樂”、“游藝”,是蒙古族傳統的節日性群眾集會,起源于十三世紀初。那時候,蒙古族的頭領們每當舉行大“忽力勒臺”(大聚會)時,除了制定法規,任免官員,進行獎懲外,還要舉行規模較大的“那達慕”。當時,那達慕的主要內容就是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清代以后,那達慕一般以盟、旗或蘇木為單位,半年或一二年舉行一次,對三項競技的優勝者獎給馬、駱駝、羊和磚茶、綢緞等物。解放后,其內容和形式有了很大變化,除了進行被稱為“男兒三藝”的摔跤、賽馬、射箭等傳統體育比賽外,還增加了文藝演出、放映電影、物資交流等許多新內容,使這一傳統的民族盛會,更加喜慶、吉祥、歡樂而富于實效。現在的那達慕多在金風送爽、牛羊肥壯的夏秋季節舉行,一般進行3至7天。每逢此時,牧民們穿著嶄新的民族服裝,騎著馬,趕著勒勒車,帶著蒙古包、各種肉乳食品,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在綠茵草地上搭起氈帳,熬茶煮肉。整個草原炊煙裊裊,人歡馬叫,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之中。
 |
摔跤服 |
“男兒三藝”的摔跤、賽馬、射箭,自古即是男子漢們必備的本領,也是衡量他們有無本事的標志。這些活動不需要專門的場地、特殊的器材和固定的人數,隨時隨地都可進行。因此,不僅是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容,勞動之余或婚禮、節日等喜慶時刻,民間也經常開展。
 |
小摔跤手 |
蒙古族摔跤既不同于中國式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樸,其規則、方法、服裝、場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比賽規則和方法是:不分等級(不分年齡、不分體重),沒有人數限制,只要是2、4、6、8、16、32、64、128等雙數即可。所有選手由德高望重的裁判員負責編排配對或抽簽配對后上場。比賽實行單淘汰制,一跤定勝負,失敗者不允許再上場。每輪淘汰半數。裁判員發令后,雙方握手致意,然后開始交鋒,不限時間,可以采取勾、拉、踢、絆、推、抱、舉等各種方法和技巧,但不能抱腿摔,也不準亂踢,更不能扯褲子,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即為失敗。摔跤手有專用服裝,上身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緊身半袖坎肩“昭德格”,下穿肥大的摔跤褲,腳蹬蒙古靴,頸上套五顏六色的布條項圈。比賽場地簡單,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軟空地,觀眾席地圍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間進行比賽了。比賽前,雙方都有人高唱挑戰歌,以助聲勢。摔跤手入場,退場時都要模仿雄鷹的動作,跳躍行進,威武雄壯。
蒙古族賽馬一般分為賽走馬和賽奔馬兩種。賽走馬是指讓馬跑對側步(即前后蹄一順交錯前進),比馬的速度、耐力、穩健和美觀。參賽的馬多用5歲以上的成年馬,騎手也以成年人為主。比賽時,要求騎手有高超的騎術,能夠駕馭好馬,使其既走得快、穩、美,又不能跑起來。賽奔馬是比馬的速度和耐力,以先到達終點者為勝。奔馬的步代與走馬不同,是4蹄分前后成雙交錯奔跑。參賽的選手大多為男子,尤以十二三歲的小男孩居多,因為他們體形輕便敏捷。為了減輕馬的負荷和照顧騎手的安全,奔馬都不備鞍具或配備輕巧的鞍具。騎手們只穿華麗的彩衣,頭束紅綠飄帶,顯得英武、神氣。賽程一般長25至35公里。奔馬賽比走馬賽普遍,參賽的人數也多,少則幾十,多則逾百。比賽開始,選手們迅速躍馬,揚鞭飛奔,觀眾則雀躍歡呼,吶喊助威。按蒙古族的習俗,賽馬結束后還要贊馬。取得名次的馬依次排列在主席臺前,由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誦唱贊馬詞,然后還要朝獲得第一名的騎馬身上撒奶酒或鮮牛奶,以示祝福。除這種傳統的賽馬方式外,近些年還出現了障礙賽、花樣賽等新的賽馬形式,使這一馬上運動項目更加豐富,更加精彩。
蒙古族射箭也分靜射和騎射兩種。弓箭的式樣、重量、長度、拉力都不限,各取其便。一般規定每人射9箭,分三輪射擊,以中靶的箭數多少評定名次,靜射即指站立不動拉弓而射。人和靶位之間的距離可依具體情況而定,但同一次比賽賽程是固定不變的。騎射是指選手在特制的跑道上邊騎馬奔馳邊拉弓而射。跑道通常為一條4米寬、85米長,半米多深的溝。跑道左側立有兩個靶位,右側立有一個靶位。比賽時,射手躍馬進入跑道,在疾馳的馬背上張弓搭箭,瞄準勁射。
蒙古族人民群眾性的摔跤、賽馬、射箭等體育運動,不僅鍛煉了體魄,豐富了業余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近幾十年來,內蒙、新疆等地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優秀運動員,蒙古族運動員在全國的各種比賽中屢屢獲獎,在國際比賽中也常登領獎臺,為國家爭得了榮譽。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