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音障(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戰斗機的最大速度,已超過每小時700公里。要進一步提高速度,就碰到所謂"音障"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受空氣溫度的影響,數值是有變化的。飛行高度不同,大氣溫度會隨著高度而變化,因此當地音速也不同。在國際標準大氣情況下,海平面音速為每小時1227.6公里,在l1000米的高空,是每小時1065.6公里。時速700多公里的飛機,迎面氣流在流過機體表面的時候,由于表面各處的形狀不同,局部時速可能出700公里大得多。當飛機再飛快一些,局部氣流的速度可能就達到音速,產生局部激波,從而使氣動阻力劇增。
這種"音障",曾使高速戰斗機飛行員們深感迷惑。每當他們的飛機接近音速時,飛機操縱上都產生奇特的反應,處置不當就會機毀人亡。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英國的"噴火"式戰斗機和美國的"雷電"式戰斗機,在接近音速的高速飛行時,最早感覺到空氣的壓縮性效應。也就是說,在高速飛行的飛機前部。由于局部激波的產生,空氣受到壓縮,阻力急劇增加。"噴火"式飛機用最大功率俯沖時,速度可達音速的十分之九。這樣快的速度,已足以使飛機感受到空氣的壓縮效應。
為了更好地表達飛行速度接近或超過當地音速的程度,科學家采用了一個反映飛行速度的重要參數:馬赫數。它是飛行速度與當地音速的比值,簡稱M數。M數是以奧地利物理學家伊·馬赫的姓氏命名的。馬赫曾在19世紀末期進行過槍彈彈丸的超音速實驗,最早發現擾動源在超音速氣流中產生的波陣面,即馬赫波的存在。M數小于1,表示飛行速度小于音速,是亞音速飛行;M數等于1,表示飛行速度與音速相等;M數大于
1,表示飛行速度大于音速,是超音速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飛行速度達到了650-750公里/小時的戰升機,已經接近活塞式飛機飛行速度的極限。例如美國的P-5lD"野馬"式戰斗機,最大速度每小時765公里,大概是用螺旋槳推進的活塞式戰升機中,飛得最快的了。若要進一步提高飛行速度,必須增加發動機推力但是活塞式發動機已經無能為力。航空科學家們認識到,要向音速沖擊,必須使用全新的航空發動機,也就是噴氣式發動機。
二戰末期,德國研制成功Me-163和 Me-262新型戰斗機,投入了蘇德前線作戰。這兩種都是當時一般人從未見過的噴氣式戰斗機,具有后掠形機翼。前者裝有1臺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速度為933公里/小時;后者裝2臺渦輪噴氣發動機,最大速度870公里/小時,是世界上第一種實戰噴氣式戰斗機。它們的速度雖然顯著超過對手的活塞式戰斗機,但是由于數量稀少,又不夠靈活,它們的參戰,對挽救法西斯德國失敗的命運,實際上沒有起什么作用。
德國噴氣式飛機的出現,促使前反法西斯各國加快了研制本國噴氣式戰斗機的步伐。英國的"流星"式戰斗機很快也飛上藍天,蘇聯的著名飛機設計局,例如米高揚、拉沃奇金、蘇霍伊和雅科夫列夫等飛機設計局,都相繼著手研制能與德國新式戰斗機相匹敵的飛機。
米高揚設計局研制出了伊-250試驗型高速戰斗機,它采用復合動力裝置,由一臺活塞式發動機和一臺沖壓噴氣發動機組成。在高度7000米時,這種發動機產生的總功率為2800馬力,可使飛行速度達到825公里/小時。1945年3月3日,試飛員杰耶夫駕駛伊-250完成了首飛。伊250在蘇聯戰斗機中,是飛行速度率先達到825公里/小時的第一種飛機。它進行了小批量生產。
蘇霍伊設計局研制出蘇-5試驗型截擊機,也采用了復合動力裝置。1945年4月,蘇-5速度達到800公里/小時。另一種型號蘇-7,除活塞式發動機外,還加裝了液體火箭加速器(推力300公斤),可短時間提高飛行速度。拉沃奇金和雅科夫列夫設計的戰斗機,也安裝了液體火箭加速器。但是,用液體火箭加速器來提高飛行速度的辦法并不可靠,其燃料和氧化劑僅夠使用幾分鐘;而且具有腐蝕性的硝酸氧化劑,使用起來也十分麻煩,甚至會發生發動機爆炸事故。試飛員拉斯托爾古耶夫,就在一次火箭助推加速器爆炸事故中以身殉職。在這種情況下,蘇聯航空界中止了液體火箭加速器在飛機上的使用,全力發展渦輪噴氣發動機。
渦輪噴氣發動機的研制成功,沖破了活塞式發動機和螺旋漿給飛機速度帶來的限制。不過,盡管有了新型的動力裝置,在向音速邁進的道路上,也是障礙重重。當時,人們在實踐中發現,在飛行速度達到音速的十分之九,即馬赫數MO.9空中時速約950公里時,出現的局部激波會使阻力迅速增大。要進一步提高速度,就需要發動機有更大的推力。更嚴重的是,激波能使流經機翼和機身表面的氣流,變得非常紊亂,從而使飛機劇烈抖動,操縱十分困難。同時,機翼會下沉、機頭往下栽;如果這時飛機正在爬升,機身會突然自動上仰。這些討厭的癥狀,都可能導致飛機墜毀。
空氣動力學家和飛機設計師們密切合作。進行了一系列飛行試驗,結果表明:要進一步提高飛行速度,飛機必須采用新的空氣動力外形,例如后掠形機翼要設法減薄。前蘇聯中央茹科夫斯基流體動力研究所的專家們,曾對后掠翼和后掠翼飛機的配置型式,進行了大量的理論研究和風洞試驗。由奧斯托斯拉夫斯基領導進行的試驗中,曾用飛機在高空投放裝有固體火箭加速器的模型小飛機。模型從飛機上投下后,在滑翔下落過程中,火箭加速器點火,使模型飛機的速度超過音速。專家們據此探索超音速飛行的規律性。蘇聯飛行研究所還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了解在空氣可壓縮性和氣動彈性作用增大下,高速飛機所具有的空氣動力特性。這些基礎研究,對超音速飛機的誕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突破音障(一)|
突破音障(二)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