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行為 防御行為 捕食行為 繁殖行為 定向行為 動物社群與通信 節律行為 擇居行為 遷徙行為
7 節律行為
動物體的活動或運動適應環境中自然因素的變化而發生有節律性的變動,稱之為節律性行為。
1)晝夜節律:動物的活動和生理機能與地球的晝夜相聯系,出現大約每隔24小時重復進行的現象,稱為晝夜節律。根據晝夜活動的特性,可以分為四類:白天活動的,稱晝行性,如多數鳥類。昆蟲、一部分哺乳類;黃昏或晨曦活動的,稱晨昏性,如夜鷹;黑夜活動的,稱夜行性,如貓頭鷹;不規則活動的,稱無節律性,如多數土壤動物。
2)月運節律:很多海洋生物的活動是與潮水的漲退相聯系的,稱之為潮汐節律或月運節律。潮汐產生的條件是由月、日位移的引力而造成的。蛤蜊、藤壺等,漲潮時在水下覓食;蟹類漲潮時躲藏在洞穴內,當潮水退落時爬出洞穴,在海灘上捕食。
3)季節節律: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陽輻射的時數發生季節變化,這種晝夜長短的變化影響著許多動物的活動。生活在溫帶地區的動物表現出典型的季節性活動周期。如大多數動物都有一定的繁殖季節,通常在春季繁殖;許多在冬季來臨之前遷往南方溫暖地區越冬。在熱帶草原地區,在一年中有明顯的雨季和旱季的交替,因而生活在這里的動物的活動則與降雨量變化相適應。
4)生物鐘:生物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就叫做生物鐘。比如公雞到清晨一定時刻雞啼,貓頭鷹的體溫恰好在夜里十二點最高。生物鐘是一種比喻的說法,并不是在動物體內真正有這種具體的形態結構,而是指動物體內存在著類似時鐘的節律性。其實,生物鐘不只是動物有,植物的生命活動也存在這種節律性。節律行為對于動物獲得食物和適宜的生活環境,避開不良的生活條件有重要作用。
回歸是一種本能,依靠嗅覺和地磁作用完成。龜有固定的棲息場所,但其捕食范圍不一定是固定的棲息場所,這樣龜離開棲息地去捕食,可以達到較長的時間,然后又回到棲息地。此外蛇以及有尾的兩棲類也有回歸行為。
遷徙擇居行為
遷移擇居行為:動物由于外環境的變化和種群內數量的變化,會離開原棲息地而外遷的現象。旅鼠每隔四年其種群數量可以達到高峰,為了生存,成群外遷,在外遷路上遇見大河大江會擁入水中集體自殺。(飛蝗、沙漠蝗,蜘蛛)
蜜蜂的分群擇居行為:原蜂后由于減少產量,也會被減少食物的供給,體重下降。在新蜂后出來前一周,蜜蜂開始分群,老蜂后帶領下離開老家而去建立一個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