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行為 防御行為 捕食行為 繁殖行為 定向行為 動物社群與通信 節律行為 擇居行為 遷徙行為
1 攻擊行為
① 概念:指同種動物個體之間為爭奪食物、配偶、巢區或領域等發生攻擊或搏斗叫攻擊行為。
② 特點:除種群密度過大,生活資源和活動空間嚴重不足外,動物在攻擊行為中一般很少受到傷害,通常經過威脅、估量實力和爭斗三個過程。
③ 意義:使動物占有足夠的食物和空間,使勝利者擁有交配權。
2 防御行為
動物采取各種方式保護自己,防御敵害的行為叫防御行為。
防御行為有很多方式。如:
、 保護色:動物身體的顏色與其棲息環境相似,以此避敵求生。這種在體色上對環境的適應叫保護色。如水母、海蜇等漂浮生物軀體近于全透明,是對水體的良好適應。
防御行為--保護色
② 警戒色:一些能釋放毒液或惡臭的動物,其體表多具醒目的色澤或斑紋。其意義在于警示或嚇退其捕食者,所以稱這種體色為警戒色。
“防御行為——警戒色”
③ 擬態:某些動物的形體或色澤與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異常相似,這種狀態叫擬態。如竹節蟲的體形酷似竹枝。
“防御行為--擬態”
④ 假死:是一種以裝死方式來逃生的保護性適應。如金龜子遇敵害后會裝死,從植株上滾落地上,伺機逃脫,從那些喜歡吃活食的捕食者口中逃生。
“防御行為——假死”
、 逃逸:某些動物遇敵害時,會采取一定方式迷惑捕食者,趁機逃走,這樣的保護性適應方式叫逃逸。如蜥蜴會斷尾來逃生;烏賊噴出墨團趁機逃逸;黃鼬能以臭氣退敵等。
“防御行為——逃逸”
⑥ 其他方式:如牛遇敵害時,成年的個體會圍成一圈,頭朝外,把幼體保護在中央,用角御敵;烏鴉會聚眾亂叫以卸敵;食肉目動物多以提上唇、露犬齒,并發出鳴叫來驅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