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隨著商業的發展,金屬鑄幣在貿易活動中日益顯示出其優越性,逐步取代西周時期廣泛使用的貝幣和各種實用貨幣,并開始形成幾個具有明顯特征的貨幣體系和貨幣流通區域。這就是黃河中游周、晉的“布幣區”,東方齊國海濱地區的“刀貨區”,以及南方楚國的“蟻鼻錢”區。戰國時期,社會經濟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商品生產的需求加大,貨幣的流通量激增。春秋時期的貨幣流通區域,至戰國時期,范圍進一步擴大,突破了國家的界限,刀幣和布幣在許多國家并行。戰國中期以后,在北方以魏、秦為中心,出現一種新的貨幣體系——圜錢。戰國末年,齊、燕、秦出現圓形方孔錢,并最終統一了中國的貨幣。此外,戰國時期黃金的使用開始盛行,在南方的楚國,黃金鑄幣金版多有發現。
周、晉(三晉)貨幣。由農具錢演變而來的原始布,到春秋以后,逐漸脫離原來作為農具的遺痕,從實物貨幣的范疇分化出來,成為真正的金屬鑄幣。因為其首部仍保留著農具鏟有銎可以納柄的遺跡,所以稱空首布。它是由農具鏟向戰國平首布發展的過渡。春秋早期,周、晉、衛出現由原始布發展而來的特大型平肩弧足布和聳肩尖足布,通長達13-16.5厘米。此外還有斜肩弧足、平首方足等形態,各有大、中、小型。戰國時期,周與三晉地區流行3種貨幣:平首布、刀化和圜錢。韓、趙、魏三國鑄行的貨幣,以布錢為主,刀化、圜錢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區也曾使用過。周的轄地主要實行圜錢。
齊國貨幣。齊國是海岱之間的東方大國,擁有山澤漁鹽之利,商業十分發達,一直保持自己獨立的刀幣體系,到其晚期才出現圜錢。刀化從春秋時期即流行于齊國,種類很多,厚大精美。從面文、形質看,越早形體越大,制作越精。而至后期,銅質漸粗糙,形體變小。銘文自春秋以來一直沿用“節墨之法化”、“節墨法化”、“安陽之法化”、“齊之法化”、“齊建邦
法化”、“齊法化”幾種。其中前4種刀身外輪高于柄部,后兩種的刀身與柄部外輪齊高。大約到戰國中期威、宣之時(公元前378-前324年),齊國國勢達到鼎盛時期,齊國境內的刀幣皆統一于“齊法化”的形式。
燕國貨幣。戰國時期,燕國是北方大國,刀、布并行,燕明刀是其主要貨幣,晚期也鑄行過圜錢。
楚國貨幣。從春秋以來,南方的楚國就一直保持著它特有的銅鑄貝“蟻鼻錢”體系。進入戰國,蟻鼻錢的流通區域更加擴大,同時爰金盛行,隨著與各國貿易往來的增加,還出現布幣。
秦國貨幣。秦在商鞅變法以前,國力薄弱,鑄錢的可能性較小,且至今仍未發現史料記載與實物證據。若有鑄幣流通也可能是自其它國家流入的貨幣。秦孝公時商鞅去魏入秦,進行變法改革,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鑄幣才有可能。戰國圜錢始于魏,而秦是魏的近鄰。魏流通的圜錢形式必因商鞅入秦而產生巨大影響。因而在商鞅變法后鑄行一兩圜錢是可能的。《史記·始皇本紀》載“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錢”一事,則是指正式實行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秦國貨幣大致有一兩圜錢、半圜錢、兩甾錢、十二銖錢、半兩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