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拓印與印刷術
什么叫拓印
 |
拓印示意的圖片 |
拓印,也稱"拓石",也指現在的"碑貼"。所謂的拓印就是把一張堅韌的薄紙事先浸濕,再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輕輕敲打,使紙入字口,待紙張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輕輕地、均勻地拍刷,使墨均勻地涂布紙上,然后把紙揭下來,一張黑地白字的拓片就復制完成了,這種復制文字的方法,稱之為"拓印"。它是將石刻或木刻文字,用紙、墨拍印出來,以便保存和傳播的工藝方法。
拓印的來源與拓印方法的變化
關于拓印術的起源,歷史上沒有記載,迄今為止說法不一,難以定論。大多數人認為,拓印術始于東漢熹平年間。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即拓印術的出現肯定是在紙張發明之后才出現的,并且拓印方法起源甚古,且比雕版印刷早出現。
在隋代文字的拓印技術已經很發達,這也說明了在這之前,拓印術就出現了。
到了唐代,拓印術就與更發達了,不僅有民間進行拓印的作坊,而且政府的也專門成立了拓印的機構。
有關拓印方法的變化,主要存在兩個方面的變化。一是文字正體與反體方面的變化;最早的石刻上的文字是正寫的凹下的文字,后來發展的石刻是反寫凹下去的文字;另一個變化是石刻上下的拓印轉向木刻上的拓印。
拓印與雕版印刷
拓印這種方法,與雕版印刷相比,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即它們都需要原版、紙、墨等條件,其目的也是大批量復制文字和圖像。
就印刷復制術而論,它的出現為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在紙上刷印的復制方法,已經具備了印刷術定義中的基本要素,是有一套完整的、有刷有印的工藝技術,把它視作雕版印刷的雛形,是比較適宜的。
然而,碑刻文字是凹下的陰文,而雕版印刷的印版是凸起的陽文,復制下來的拓印品和雕版印刷品,前者為黑地白字,而后者則為白地黑字。而且拓印品的幅面往往比雕版印刷品的幅面大,在速度上也遠不如雕版印刷,因此,它還不能看成一種印刷方法,它只能看成是雕版印刷的雛形。
[上一頁] [下一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