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信物──同年鞋
仫佬人世世代代穿衣用布,全是自紡、自織、自染、自縫的。布料的染制方法尤為獨特。他們首先將織成的土布剪成二丈長的條狀,放到藍靛染缸,反復曬染,使藍青色澤勻稱。之后用薯莨水染,使布面呈紫紅色。再用米湯和牛膠漿于布面上,曬干后膠結粘固,最后用石滾碾壓平整,用槌子敲擊槌軟即成。用這種方法制得的布光亮耀眼,美觀耐用,深受人們喜愛。仫佬族姑娘的送嫁衣、同年鞋、老人的防老衣、外公外婆為外孫縫制的背帶,全用這種精制土布做成。
仫佬族婦女大都會制作布鞋,鞋的式樣有“云頭鞋”、“貓頭鞋”、“單梁鞋”、“雙梁鞋”等。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些傳統的自制鞋越來越少見了。但有一種鞋──同年鞋,作為仫佬族姑娘愛情的信物,至今仍在仫佬山鄉流行著。這種鞋制作比較復雜、細致、考究。它是用白布做底,藍靛布做面的。首先把幾十層白布裁成鞋的底樣,用漿糊一層層粘貼起來,之后用白棉線一針針釘緊。做的鞋底要求針腳橫成行,豎成排,針眼兒大小都一樣。然后用經過用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捶打過的亮布──藍靛布制成鞋面,與鞋底連接。這還不算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是將鞋放入蒸籠里蒸上十多分鐘,取出來翻底晾干,這樣,一雙漂亮精致的同年鞋便告成功。
仫佬族女孩子從十幾歲就開始學做這種鞋子,待到長大,準備到坡場上“走坡”,尋找意中人時,她便悄悄閉門做鞋,一針一線,將自己的一片純情,將自己的勤勞智慧和精巧手藝都縫在鞋子上。在“走坡”場上,若看中了哪個小伙子,先以歌傳情,待雙方情投意合,女方便將同年鞋贈與男方,以表示對他的深情厚誼。所以,同年鞋的制作技藝如何也是小伙子選擇對象的條件之一。
[上一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