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工亦農的民族——仫佬族
 |
仫佬族女服 |
仫佬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16萬余人。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15萬多人,占仫佬族總人數的90%以上,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也有分布。1993年6月15日,貴州省又有3萬多“木佬人”被認定為仫佬族。
廣西的仫佬族主要聚居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和忻城縣、柳江縣、柳州市、河池市、都安、環江等地,與壯、瑤、苗、漢、侗等民族交錯雜居,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點。
仫佬族自稱“姆佬”,最早見于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史籍,當時諧音異寫為“穆佬”。宋至元、明、清時期,又以“木佬”、“木簍苗”、“姆佬”等名稱見載于史冊。1956年經國務院批準定名為仫佬族。
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仫佬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語言與壯、布依、傣、毛南、侗、水、黎等民族的語言相當接近。不少人兼通漢語、壯語或侗語、苗語。
仫佬山鄉堪稱秀麗、迷人的山水畫廊,山如劍排,水似綢緞,素有“小桂林”之稱。有豐富的旅游資源。
仫佬族以農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經濟作物有甘蔗、油菜、木薯等。盛產茶葉、香菇、木耳。煤、鐵、錫、硫磺等礦藏豐富。打鐵、制陶手工業及采煤業也較為發達。
仫佬人喜吃酸食。衣裝簡樸,服色尚青,多用自織自染的土布為原料,婦女多穿大襟上衣和長褲,頭挽髻,包青布巾。住房多為土房或磚瓦房,屋內設有燒煤的地爐。
[下一頁]
|